文/林钊斌 广州南沙粤海水务有限公司
在市场竞争白热化、国企改革持续推进的当下,人工成本已成为左右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眼下,不少国有企业在人工成本管理上暴露出诸多问题,制约着自身发展。因此,探寻契合新形势的人工成本控制优化方案,对提升企业管理效能、增强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国有企业人工成本本质上是企业在特定经营周期内,为维持人力资源正常运转所要承担的综合性支出。该成本体系由七大核心模块构成:基础薪酬作为主体部分,具体表现为定期发放给全体雇员的劳动报酬总额;法定保障性支出则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项目,构成员工权益的基础防线;非货币性福利涉及传统节日慰问金、定期健康检查等员工关怀项目;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组织岗位技能培训与学历提升计划;安全生产专项投入涉及劳保用品采购与职业健康防护设施建设;居住保障支出包含企业配套缴纳的住房公积金;附加性人力支出则涉及工会经费、离职经济补偿等衍生性开支。这些有双向调节功能的成本要素构成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物质基础,又作为企业运营成本控制的关键变量,深刻影响着组织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国有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在实践中面临系统性挑战。就预算编制而言,部分企业尚未建立起科学规范的人工成本预算框架,致使成本支出存在较大随意性,难以形成有效的预算约束机制。从薪酬分配结构观察,基础性岗位与核心岗位的薪酬梯度设置缺乏合理差异,弱化了关键岗位人才的激励效应,又因福利性开支所占比重偏高而加剧企业运营压力。在动态调控机制方面,多数企业未能建立与经营效益、行业周期联动的弹性调整机制,导致人工成本配置滞后于市场变化节奏。非常突出的问题是,部分管理者在战略层面尚未充分认识人工成本管理的杠杆作用,未将成本控制与企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也缺乏对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比的精细化测算。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造成资源效能损耗,更在市场竞争中削弱了企业的发展动能。
新形势下控制国有企业人工成本的优化对策
完善人工成本预算管理。国有企业需要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人工成本预算管控机制。在具体实施层面,需要根据战略规划与经营目标制定覆盖薪酬总额、员工福利、教育培训等维度的全口径预算方案,凭借细化预算编制规程和建立部门责任清单来保障预算数据的准确性与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建议引入零基预算与动态滚动预算相结合的管理工具,打破传统预算编制中对历史数据的路径依赖,转而基于业务动态变化对各项成本进行必要性评估;配套建立预算执行双轨监控体系,实施月度预算执行分析制度,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预算偏差的智能预警与快速纠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必须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考核体系,对达成绩效目标的单位实施专项奖励,对未达标部门启动问责程序,依靠这种激励约束并重的管理闭环,有效提升人工成本预算的精准管控能力。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科学规划人力资源布局是提升用人效益的核心举措。国有企业应当系统性地推进岗位体系优化,借助细化岗位说明书明确各职位的核心职能、能力要求和考核指标,消除因权责交叉或标准模糊造成的资源内耗;建立动态化的人才档案库,精准掌握员工技能分布与成长曲线,结合战略转型方向实施人才梯队建设,将专业素质与岗位特性深度耦合,构建能力素质模型与岗位胜任力双维匹配机制;尝试搭建内部人才交流平台,实施岗位轮换与竞聘上岗机制,激活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本流动,针对阶段性项目或非核心业务模块,可探索项目制用工、岗位共享等新型雇佣模式,在保障运营弹性的同时形成人工成本与经营效益的联动调节机制,构建刚性编制与柔性配置相结合的复合型用工体系。
推进薪酬制度改革。薪酬体系优化是国有企业激发人才潜能、提升人力资本效能的核心任务。在实践层面,需要着力构建“岗位贡献度+绩效产出值”双维驱动的分配机制,凭借设置差异化的薪资带宽,使普通岗位与核心岗位的薪酬梯度达到1:1.5至1:3的合理区间,充分体现技术密集岗位与管理决策岗位的战略价值;在薪酬构成方面,将传统福利性补贴占比控制在20%以内,同步建立浮动薪酬占比不低于40%的弹性机制,实现“业绩增幅决定收入增速”的良性循环;企业应当建立薪酬竞争力动态评估模型,定期开展行业及区域薪酬调研,使关键岗位薪酬水平保持在市场水平以上,防范骨干人才被市场溢价挖角,又避免陷入盲目攀比导致的成本失控。
加强人工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转型为国有企业人力成本优化注入科技动能,企业应搭建智能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员工档案、薪资明细等核心模块进行数字化归集,形成动态化数据管理中心以提升信息协同效率;依托云端数据驾驶舱功能,可实时追踪人力成本波动曲线,运用智能预警机制捕捉异常指标,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可视化依据;融合机器学习算法,对成本数据进行趋势建模,结合行业景气指数构建预测分析体系,提前规划弹性成本预案;部署智能化招聘系统、移动端审批流程、自动化考勤核算等数字化工具,重构人力资源管理链条,智能优化用工结构;搭建全员可视的成本管控平台,实现预算执行进度透明化,激发跨部门协同降本意识,形成全员参与的成本共治格局。
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建设是优化人工成本管控的核心支撑。国有企业应当强化人才培养投入机制,依靠专题培训、行业交流等多元化培育模式,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政策理解能力与实务操作能力,使其系统掌握人工成本管理的前沿理论、法规政策及典型案例;引导人力资源管理者深入基层部门开展业务调研,精准把握生产运营各环节的实际需求,在提高岗位认知度的基础上培育战略思维与价值创造能力,实现人力资源配置与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衔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与激励措施,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专项奖励相挂钩,充分激活人才队伍的创新潜能;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吸纳有跨国企业或行业标杆单位工作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凭借知识迁移与经验共享促进管理理念革新,推动企业人力资本管理效能实现系统性升级。
想管好人工成本,国有企业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做好预算、优化人员安排、改革薪酬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还要培养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往后,企业得继续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创新成本管控方法,这样才能跟上市场变化,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实现更好的发展。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