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尤乾艳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能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课题。从现实情况看,当前国有资产在运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地区资产过度集中于传统行业,新兴产业布局不足;处置流程烦琐、周期长,难以实现价值最大化;大量闲置资产未被盘活,造成资源浪费。
一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截至2023年末,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71.9万亿元,负债241.0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达64.8%,而资产回报率却长期低于民营企业平均水平。这种“高负债、低回报”的现状,凸显了提升资产使用效能的紧迫性。要破解这一困境,需要从资产使用效能的核心目标出发,系统探索更科学的配置与处置策略,让国有资产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价值。
国有资产配置优化策略
坚持科学配置资产
科学配置国有资产需把握几个核心原则: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避免盲目投入;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决策的根本考量;持续优化资产结构,重点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倾斜;同时要契合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有资产配置策略必须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比如对接“十四五”规划中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加大对科技创新、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投入;面对“双碳”目标,需重点布局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则要向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革命老区倾斜,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中国石化的实践就是很好的范例。该企业调整资产配置方向,将传统炼油业务的部分资源转向氢能源、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领域。截至2023年年底,其新能源板块资产占比从2018年的3.5%提升至12.8%,不仅优化了资产结构,也让整体资产使用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精细化配置方法
精细化配置国有资产需要科学方法的支撑。大数据分析预测就是重要手段,它通过收集市场需求、行业趋势、资源供给等多维度数据,借助机器学习算法运算,能精准预测未来资产配置的最优方向和规模。以国家电网配电网资产配置为例,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后,设备投资效率提升了23%,闲置率降低了8.5个百分点,效果十分显著。
动态调整机制也不可或缺,它打破了传统“一次配置终身使用”的僵化模式,建立起定期评估、动态优化的配置体系。这一机制要求对已配置资产开展定期绩效评估,一旦发现使用效能低的资产,就及时调整配置方向或规模,确保资产始终处于最优配置状态。湖北省武汉市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采用季度评估、年度调整的动态机制,使资产使用效率提升了15.3%,为这一机制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佐证。
国有资产处置优化策略
选择处置时机
要提升国有资产的处置效益,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处置时机。从资产生命周期理论来看,处置时机需要综合考虑资产的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技术先进性以及市场供需等因素。如果处置过早,资产的价值可能还未完全释放;处置过晚,又会因为资产性能下降、维护成本增加而影响处置收益。
资产价值曲线法能为处置时机的选择提供量化参考。通过绘制资产价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找到价值下降的拐点,就能确定最佳处置时机。市场监测法则是持续关注市场对特定资产的需求变化,在需求旺盛时进行处置,以此实现收益最大化。
长沙市国资委曾运用资产价值曲线法,对市属国企的闲置土地处置时机进行分析,在2022年土地市场回暖时及时处置了多块闲置土地,相比常规处置方式增值超过3亿元。与之相反,天津市某国企由于忽视市场监测,在2023年钢铁市场低迷时处置大量钢铁生产设备,导致处置价格比正常水平低了25%,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创新处置方式
传统国有资产处置方式常面临效率低、收益差的难题,探索新方法才能激活资产价值。资产证券化是盘活存量的有效手段,既能唤醒沉睡资产,又能开辟融资新渠道。比如江苏省南京市在2023年将价值18亿元的污水处理设施打包成证券产品,不仅让闲置资产“活起来”,还为新项目建设筹到了资金。
共享共用模式同样打破了“资产专属”的传统思路。通过搭建共享平台,推动国有资产跨部门、跨区域流动。上海浦东新区整合区内科研机构的高端设备,建立统一共享平台,企业和机构通过预约即可使用。这一举措使设备利用率提高了38%,同时为中小企业省下2.6亿元设备采购费,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
制定风险防控机制
在国有资产处置中,构建风险防控机制尤为关键。科学的资产评估是第一道防线,需要建立独立、专业的评估体系,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收益法等多种手段,确保资产估值客观公正,从源头避免价值失真。
信息公开透明则像一道“阳光防线”,通过全流程信息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杜绝暗箱操作。比如南宁搭建的处置信息公开平台,将项目详情、评估结果和交易过程全部上网,让处置均价较前三年提升了15.3%,用数据证明了透明化的价值。
决策责任追溯机制实行“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终身追责体系。湖南国资委推行的处置决策全程留痕制度,要求每一步决策都记录决策者身份,这种“可追溯”模式有效遏制了资产流失风险。
此外,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能形成多元制衡格局,通过社会力量参与监督,也足以织密风险防控网络。这些机制环环相扣,从评估、公开、追责到社会监督,构建起全方位的风险防护网,为国有资产处置筑牢安全屏障。
国有资产配置与处置策略协同作用
提升国有资产整体使用效能,离不开配置与处置策略的协同发力。配置策略明确资产投向和规模,处置策略盘活存量资产,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唯有增强协同才能优化国有资产结构,实现存量与增量资产的有机衔接。
处置低效资产回笼的资金,可投入到高效领域,推动国有资产结构持续升级。而强化策略协同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完善配置与处置的联动机制,让资产流向最需要的地方,避免资源闲置浪费。浙江省杭州市“退二进三”的产业转型实践便是生动例证:通过处置低效工业用地筹集资金,投向第三产业,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还大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这种“处置—配置—优化”的良性循环,正是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能的关键所在。
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配置与高效处置协同推进。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迭代升级,国有资产配置与处置策略将更加精准高效;而市场化改革的纵深推进,也会为这项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在实践过程中,需始终坚守科学配置、高效处置的原则,持续创新配置与处置方式,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推动二者协同发力。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能,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