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娜 武汉明诚文化体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一门心思争夺市场份额、提升销售业绩,却常常忽视了基础的内控工作。这些被忽略的管理细节,看似和拓展业务、做大规模没什么直接关系,实则与企业的发展命运紧密相连。如今,内审监督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内部审计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监督,助力企业提质增效。通过开展内部审计,企业能够强化内部控制,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并加以改进,更好地应对风险、规范经营、提高效率。可以说,内部审计就像给企业做常态化的“经济体检”,让企业更有底气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新时代的内审工作,围绕“管到底、提质量、创价值”的总体思路,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着力构建集中统一、覆盖全面、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地发挥“经济体检”作用。一方面要做到全程跟进,对所有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形成常态化、动态化的震慑效应。另一方面要彰显审计权威,坚持依法审计,做深研究型审计,发扬斗争精神,打造经济监督的“精锐部队”;同时做好与其他监督的协同配合,形成监督合力。
企业内部审计由独立团队或专人负责,旨在全面检查评估企业经营、风控、内控和治理流程,助力企业达成发展目标。在现代企业治理体系里,内部审计的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合规监督。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合规审查机制,内部审计能够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合规情况进行评估,确保企业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有效避免监管处罚和声誉风险。
风险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的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会梳理企业业务流程,使用专业的风险评估方法,对整个运营过程进行风险排查和压力测试,快速找出潜在风险点。这种提前防范的做法,既能精准锁定风险隐患,又能给管理层提供预警和解决办法,把风险防控的工作提前做,让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有了内部审计,企业就能更准确地发现、评估和处理风险,让业务发展更稳。
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是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检查评估企业内控制度,内部审计能发现制度设计漏洞和执行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助力企业完善内控体系。
如何有效开展内部审计
坚持正确的思想观
内部审计需要强化统筹引领作用,以高度的责任心坚守经济监督定位,扎实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全面高效履行监督职责。通过持续优化审计机制、提升工作效率,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领悟各方监管要求
企业,特别是上市国企,面临着政府、交易所、行业协会、外部审计机构和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外部监管。内部审计需要准确理解各级监管要求,为了更早发现企业风险,要对重点业务项目的全周期(事前、事中、事后)加强管控,做好全方位准备。
协同共享联合内审
要推动内部审计、党委巡察、纪检监察等监督力量深度协同,通过加强各监督主体间的日常协作,增加工作交流频次,优化配合流程,实现信息互通和监督成果共享。同时持续跟进整改落实情况,凝聚起强有力的内部监督合力。
强化风险应对措施
内部审计对提升企业风险应对效率意义重大。作为企业风险防控体系的核心,它通过系统评估和动态监控,既能分析当前风险状况,又能凭借专业判断精准定位内控薄弱环节,同时持续跟踪风险变化,确保企业可根据市场与业务发展灵活调整应对策略。
持续开展的审计工作,能让企业在风险苗头初现时就及时介入,防止小隐患演变成大危机。审计团队还会结合实际发现,从财务管控、业务流程、合规建设、员工意识等多个角度提出风险防范建议。随着这些建议逐步落地,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一旦遭遇风险挑战,也能快速响应、妥善处置。
内部审计全程把控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各个环节,同时系统提升员工风险意识,由此搭建起一套不断优化的风险管理体系,为企业织密风险防护网。在这套体系作用下,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运营环境更加安全稳定,也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内部审计覆盖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的各个环节,同时能够借助提升员工风险意识,搭建起一套不断优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这套体系作用下,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运营环境更加安全,从而能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以风险为导向
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核心是将风险管控作为内审工作的出发点。它聚焦企业运营、合规等各类风险,以此评估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流程的有效性。
这种审计模式跳出了传统财务审计的局限,将范围拓展到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风险机制完善度等方面,既关注组织战略落地、资源高效利用和法规遵守,又在合规基础上更注重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本质上是把内审职能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让内审在企业中真正发挥作用。
在企业风险防控中,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企业治理需协同配合,而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这种审计模式不只着眼于发现和报告问题,更注重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内审整改跟踪
内部审计将建立系统化的整改管理机制,通过推行整改任务清单制压实责任;通过构建“四位一体”的整改跟踪系统强化过程管控,实现问题清单动态追踪、整改进度实时监控、整改情况定期反馈、整改结果严格验收;通过分类施策的整改策略,针对制度性、系统性问题制定分阶段整改计划,将久拖未决的问题纳入审计重点并增加检查频次;通过闭环管理要求,形成从问题发现、责任认定到整改实施、成果验收、销号管理的完整链条,确保问题整改落地见效。
要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制度体系,明确整改责任主体、督办主体及职责范围,对整改标准、整改期限、销号流程等作出规定,让内部审计整改有章可循,为整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将整改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等个人利益挂钩,对整改推动不力、落实不到位的单位或个人,通过通报、约谈、职位调整等方式追责问责,切实推动审计整改落到实处。
内部审计是企业治理体系中重要的监督机制,在企业管理中如同影子般时刻发挥作用。它通过“全过程、全领域、全周期”的监督模式,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立体化监控,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日常内审工作中,以“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的原则指导实践,从监督方式创新、评价标准优化、整改闭环管理、成果转化应用这四个方面提升审计质量。通过构建涵盖财务健康监测、运营效能评估、风险合规管控的大监督体系,推动企业实现制度有效执行、管理效能提升和战略目标达成。内部审计正是以这种兼具监督深度与服务温度的工作方式,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