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正文
  • 普惠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保驾护航

  • 责任编辑:新商业 来源: 中国商业期刊 2025-07-15 09:58:20
  •   文/王丽莉 青岛金企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长期存在且表现多样,相关研究指出,融资渠道匮乏、成本居高、信用评价困难、信贷周期错配等问题广泛存在。目前的实践案例表明,传统金融体系难以有效缓解上述困境,亟待解锁新的金融模式。近年来,多项研究及政策文件提出,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借助科技手段提升信用评估效率与准确性,有效改善企业融资条件。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现实表现

      融资渠道狭窄,正规信贷覆盖率低。融资渠道的匮乏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由于企业规模小、资产轻、信用基础薄弱,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支持往往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普遍设置较高门槛,要求提供稳定的抵押物或第三方担保,这对于众多轻资产、经营规模有限的企业而言,几乎难以达标。由此,大量企业不得不求助于成本高昂、风险较大的民间融资市场,甚至通过亲友借贷等非正规途径解决短期资金需求。

      融资成本高企,期限结构不合理。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中小企业的普遍难题。银行和金融机构基于风险控制的需要,提高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定价标准,导致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加重。此外,融资期限与企业实际经营需求脱节的问题同样突出,企业实际经营活动往往是长期规划的过程,投资回收周期较长,但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多为短期信贷,这样一来,中小企业便长期处于“借短用长”的尴尬状态,不得不频繁借新还旧。

      企业自身信用弱,抗风险能力差。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另一个深层原因在于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少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低,缺乏完整规范的财务报表和信用记录,这使得银行难以准确评估其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鸿沟。信用数据的缺失和经营状况的不确定性,使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顾虑重重,不敢轻易放贷。

      金融供给侧约束与制度因素。在实践中,各个银行往往要求足值抵押或第三方担保,纯信用放款较少。更有甚者,许多银行只认可土地、房产等少数几类不动产作为抵押物,对应收账款、存货等动产抵押缺乏有效评估手段,在这种导向下,大量轻资产、无抵押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资本市场方面,中小企业缺乏直接融资渠道,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市场发展不充分,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体系,当金融体系未能有效覆盖“长尾”客户时,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便不可避免地长期存在。

      普惠金融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中的作用

      缓解信息不对称,构建信用评价新模式。针对中小企业“信用弱”“信息少”的难题,普惠金融通过大数据和征信体系建设,为破解信息不对称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政府和金融机构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税务、电力、社保、水电气缴费等各类数据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努力描绘小微企业的真实信用画像。“银税互动”就是典型做法,税务部门将守信小微企业的纳税信用信息与银行对接,让信用纳税变成贷款增信的依据。另一方面,各类金融科技企业发挥数据和技术优势,创新信用贷款模式。依托互联网平台交易、支付等数据,对小微企业进行风险画像成为可能。这种基于数据的信用评价新模式极大缓解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信用变现”为可能,从而打开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局面。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普惠金融强调因地制宜、因客定制,围绕中小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开发出一系列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说,中小企业可以凭借应收账款、订单等资产获得融资,将产业链上下游的“应收款”转化为“真金白银”。目前,互联网数字贷款产品正快速普及,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线上小额贷款,依托手机APP等渠道实现随借随还、秒申秒批。这些数字化产品大大提升了中小企业获得信贷的便捷性,让过去跑银行、填资料、漫长等待的烦琐过程成为历史。除了线上,线下也在发力,各地涌现出一批服务小微的村镇银行、社区支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专营机构,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信贷方案。

      降低融资成本和门槛,提升可负担性。普惠金融在缓解融资贵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借助科技赋能和政策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成本正在逐步下降。银行通过线上化、批量化这样的数字化信贷流程,办理小额贷款的边际成本显著降低,使“薄利多销”成为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下,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近年来明显下行,切实减轻了企业财务负担。从政策的大方向看,各级政府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直接降低企业融资负担,许多地方设立风险补偿及贴息资金,对小微贷款按一定比例给予利息补贴,降低企业的实际付息率。“融资贵”问题的缓解使得更多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能够承担贷款成本,不至于被高昂利息拖垮。

      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强化政策保障作用。中小企业融资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高风险、高成本”引发的供给不足,缓解这一困境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和政策保障机制。政府在普惠金融框架下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不断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各地设立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公司和再担保机构,为缺乏抵押物的中小企业提供增信支持。这一举措相当于为中小企业贷款加上了一道“保险”,大幅提高了银行“敢贷”的意愿;监管部门则实行差异化监管容忍度,放宽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容忍上限,允许一定比例的不良贷款存在的同时还不影响银行考核,减轻银行的后顾之忧;货币政策工具也精准发力,央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专用额度直接支持小微贷款投放,并实施中小银行降准政策释放长期资金,引导资金更多流向普惠金融领域。

      优化贷款期限结构,改善资金错配困境。普惠金融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灵活地回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实际特点,尤其是期限结构方面的痛点。相较传统银行贷款,普惠金融更注重量体裁衣,创新金融服务周期。近年来,银行业与普惠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新的贷款模式,通过提供与企业经营周期相匹配的中长期贷款、循环贷款以及按揭式贷款产品,逐渐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例如,部分银行推出的“随借随还”的信用循环贷款产品,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无需反复申请,可根据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灵活提款还款,大大减轻了企业频繁借新还旧的压力。在该政策支持下,一些银行机构将企业信贷期限由原来的6—12个月逐步延长到2—3年甚至更长,切实解决了资金链的结构性难题,给企业长远规划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除此之外,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专项中长期信贷支持基金,通过财政资金撬动银行长期贷款资金流向中小企业。

      普惠金融借助金融科技创新征信模式、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有效化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并改善融资条件,显著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但普惠金融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征信数据共享不足、科技手段应用不均衡、金融产品同质化问题,制约了其整体效果。因此,未来研究应聚焦构建更为开放的征信信息平台,强化金融机构差异化产品设计能力,并提出适用于不同产业领域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策略,以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普惠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保驾护航
  • 农业金融服务创新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生之路
  • 跨境破产协作的难点与对策
  • 构建财务一体化数智平台 建设一流财务管控体系
  • 用财务会计思维打通企业财务管理的堵点
  • 高新技术企业:小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务这些“雷区
  • 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破局与重构
  • 财务BP重构资产运营决策逻辑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