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随笔>正文
  • 帝王之殇

  • 责任编辑:cbmag 2010-09-02 08:00:00
  • 以经济之名: 历史断面里的人性密码
     
    帝王之殇
      英勇盖世的项羽终归是死去了,他在乌江边选择了一个最为悲壮的死法——横剑自刎。到底是什么原因令强大的西楚霸王走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
     
    把感动留给人间的传说
      楚汉相争的千年之后,一位女诗人为了缅怀当年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曾写下一首荡气回肠的诗,诗中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直到今天依然广为流传。
      项羽死去的那一年,他刚刚三十岁出头,正是雄姿英发风华正茂的大好年华。纵观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无论是初涉沙场,还是久经战阵,常有神来之笔撰写功绩于历史卷中。不管是钜鹿之战的破釜沉舟,还是彭城之战的以弱胜强,无不体现出其骁勇善战的英雄本色,甚至连他穷途末路时的垓下突围,都表现出有别于常人的悲壮与豪迈。他和虞姬的爱情故事,也为后人津津乐道,广为传诵。甚至说,他不经意间的所为,每每都在历史上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遗憾的是,这样一个神话式的人物,却只像一颗璀璨的流星般匆匆划破历史的天际,辉煌一瞬后便华丽地消逝了。
      项羽的早亡,除了令后世人扼腕惋惜之外,更多的是对其戎马倥偬生涯的思考,以图总结出他失败的经验教训,以供日后参考、借鉴。由于时代的差异,观念的变迁,使得史学者对历史的理解也有了变化,于是在史评中对项羽的评价可谓各持一词,有人说他有勇无谋,有人说他沽名钓誉。在这众说纷纭的说法中,项羽的历史形象模糊起来,不仅不再丰满,还变得干瘪僵硬且符号化。
      虽然史评里从不吝惜对项羽的评价,但几乎所有的评价都试图从他的性格、喜好、道德水平等个人因素中推导出他在楚汉相争时的必然失败理由。而且多年以来一直没有脱离这种思路的局限。我不禁有了一个疑问,这些果真能成为左右历史走向的主要因素吗?是不是其中漏掉了些什么?
     
    坐地分赃背后的阴谋
      众所周知,灭秦入关之后,各路军马齐聚关中,在关中烧杀掳掠无所不为。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囊括所有反政府武装组织利益的政治目标业已完成,即颠覆秦政府的统治。此后,统一的利益联盟不复存在,这些参与亡秦工作的组织者们根据利益的相似点而分化成各自的利益团体。此时,已经进入瓜分胜利果实的阶段,通俗些说叫坐地分赃,凡是有些功劳并具备一定军事实力的,都在各自的心里打下了自己的小算盘。项羽自是不能免俗而例外。
      在亡秦工作中,功劳最大、声望最高的首推项羽,各路人马惟其马首是瞻。于是分封工作由他牵头主导。前文说过,形势逼迫着项羽必须裂土封侯,而他又并不希望如此,于是分封工作进展得非常缓慢。在分封的议订过程中,这些昔日的叛军今日的胜利者没有闲着,在关中地区肆无忌惮地搞破坏,将人性中黑暗的一面释放得淋漓尽致。
      对于此,我不知道是项羽的刻意纵容还是有心控制而无力执行,抑或二者皆有之。也不排除在控制不住局面的时候反过来顺势纵容恶行,毕竟教人向恶易引人向善难。总之,没有明确的历史证据可以用来解释这些暴行的原因。当然,也不排除项羽本身就充满了破坏的欲望,但我宁愿相信,他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而鲜明的人,因此做出猜想的基础是,不把他脸谱化、妖魔化成一个毫无人性、十恶不赦的混蛋。
      我们不妨作为一个旁观者,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项羽的环境:身边跟随着一群等待着瓜分利益的大小军阀,如嗷嗷待哺的狼崽子一般,如果处理失当,落下口实,恐怕自己都会被他们五马分尸。在这样严酷的现实逼迫下,无论是谁,只要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实质,不管他是否志在天下,都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拒绝分封的想法。
      作为志在天下图谋一番霸业的项羽,更不会逆势而为。这个时候的他,所行事之一切准则皆以政治需要为标准,而绝非诚实与善良。马基雅维里曾在他的著作《君主论》里,对类似的问题做出过非常精彩的阐释。
      那么就此看来,项羽的分地只是权宜之计,而其终极目的是要把分出去的土地逐步收回来,归自己所有。那么如何分封才便于日后收回土地呢?从常识范畴考虑,对于经济体来讲,其规模越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差;对于社会群落来讲,其规模越小,人口越少,形成的政治力量就越微弱。因此项羽一口气封了18个王,甚至沾点边,带点功劳的,都给封了王。
      如果细考究,会发现这分封里面,还有些颇值得玩味的内容。即各个受到封赏的王侯间,由于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使得他们所控制的小经济体极难采用低成本的方式合并成大的经济体。甚至说,在他们之间没有矛盾的情况下,要人为地帮他们制造出矛盾来,比如离间。典型的是把下属抬到和上司一样的高度,如燕王韩广和燕将臧荼同封为王,如赵王赵歇和赵相张耳也同封为王。
      人性使然,他们之间的猜忌,会让他们陷入到无休止的内斗消耗中去而不能自拔。
      如果看到这,仍偏执地认为项羽有勇无谋,该是种多么幼稚和愚蠢的想法。分封的第一步棋,就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老辣,而这仅仅是开始的布局而已。之后的事态发展也的确达到了项羽的初始政治目的,分封刚刚结束,诸侯间就因利益的纷争而再次搅得华夏大地上血雨腥风、乌烟瘴气。
      史书记载,关于这个问题曾有很大的非议,说是项羽的分配不均才导致了混乱的产生。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要分两点来看,其一是,项羽根本就没想让他们和平地相处下去,这本就是故意而为之,他这么做的目的,完全是给自己日后统一天下留一道后门;其二是,这种利益分配,总会因个人对利益的期望值不同而产生心理落差。换句话说,无论怎么分,都不能达到令所有人都满意的公平,总会有人觉得自己分到的不如预期中的多而觉得失望。道理很简单:贪欲是道永远无法填平的沟壑,古今亦然。
     
    一笑泯恩仇是种谋略
      从分封的细节中不难看出,项羽是一个既有政治野心又有政治韬略的人。此时再回过头来看他带领着大小军阀们在关中的作为,固然有一层无法阻拦他们劫掠行为的因素在其中,难道在这顺水推舟中就没有点别的考虑?不妨凭臆测,尝试着更深层次挖掘,推断一下其中别样的意味。
      投降项羽前,章邯麾下的大军几乎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即便是偶尔攻势受阻,也是无损大局。钜鹿之战过后,虽然王离的军队尽数被项羽歼灭,但在军事实力对比上,章邯所控制的政府军依然占有绝对优势,如果放手一搏,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准确些说,是章邯胜算更大一些。之所以选择投降,是利益的驱使。因为继续打下去,即使是赢了也无利可图,必然会因功高盖主而丢了身家性命。而投降,不单可以活下去,反倒可以谋得封地和王位。
      章邯为自己选了一条短期内看成本最低的路,算是走了一步活棋,然而却把他手下的20万秦兵送进了死地。前文说过,项羽军中一直缺粮,再打下去他没有胜算,与章邯和谈的原因就在于此。另外,还有一点原因,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个人推测,项羽对秦军的剽悍也是有几分忌惮的。这两方面的原因叠加起来,成了他大规模坑杀战俘的原因。
      依常理,项羽有充分的理由杀掉章邯,天经地义的理由莫过于为叔父项梁报仇。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项梁对于项羽来说,不只是叔叔那么简单。因为项羽从小就在叔叔身边长大,项梁对他有抚育之恩,可以说是半个父亲。项梁兵败,死于章邯之手,国仇家恨,这理由足够项羽杀掉章邯一万次,然而,项羽却一反常态地饶恕了他。从这个细节,也能看出项羽绝非有勇无谋之徒。相反,他的冷静和理智表现出绝佳的政治素质。之所以没有杀章邯,应该有如下两方面原因,其一是顾及到自身的政治信用问题,其二是章邯仍有利用价值。
      章邯的投降,意味着天下的大局已成定势。从日后的三分关中来看,在秦楚两军和谈成功的那个时候,项羽其实就已经谋定了章邯的去向。他既不信任章邯,又忌惮秦人的勇悍,为了防止章邯在关中重新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他选择了杀掉已成为俘虏的秦军。除此外再能做的,就只剩下尽可能地破坏关中地区的战争潜力。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昔日强大的秦军死灰复燃。三分关中,其实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制章邯的实力,其次才是为了压制被“流放”到蜀地的刘邦。
     
    技术不能决定一切
      尽管项羽如此的处心积虑,尽管他的做法在政治技术层面上无懈可击,可是他终究还是踏上了败亡之路,这又是何故呢?答案并不复杂,是战略上出现了致命的疏漏。由于信息获得的不够充分,导致他对形势出现了误判,从而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决策,最终把自己精心筹划的大好江山拱手让给了刘邦。
      据史可知,刘邦先入关中进咸阳后,他手下的参谋长,未来的总理大臣萧何,直接扑到秦皇宫里,把秦政府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全部收入囊中,这些宝贵的资料为刘邦日后夺取天下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而后一步入关中的项羽刚进入咸阳,也是直奔皇宫而去,但可惜的是,重要文献尽数落于萧何之手,再不复得。出于泄愤也好,出于剪除潜在战争能力也罢,总之,项羽在秦皇宫里进行了破坏行为,能拿走的东西拿走,拿不走的东西毁掉,这也就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所言的“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项羽虽然出身名门,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才智过人,但是受限于所获得知识的渠道,终究没有站在秦帝国一统天下的高度上统揽全局。原因在于,传授给他知识的人,其视野无不局限在偏安一隅的基础之上,没有人领略过秦帝国富有四海的精彩。
      缺少秦帝国的政治、经济文献资料做参考,又被道听途说来的信息所误导,是项羽错误判断天下局势的重要原因。对巴蜀之地的富庶估计不足,则成了项羽最终葬送江山的导火线。
      交通不便,而且据说秦帝国时期流放犯人都送至巴蜀之地,这使得项羽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巴蜀之地是穷乡僻壤,遂产生了将刘邦发配到那里去的念头。殊不知,四川盆地是秦帝国的大粮仓,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而交通的不便,则成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天然保护屏障,令中原地区的混乱几乎无法直接对当地造成冲击。
      刘邦到了四川,在当地迅速获得了经济补给,缓解了经济匮乏而带来的压力。对巴蜀之地的理解不够深刻,使得项羽主观上想削弱、打击刘邦的意图不单没有实现,反倒给了刘邦休养生息,解决后勤补给问题的机会,也相当于给了刘邦反败为胜的机会。这绝对是项羽始料未及的。
      反观项羽,一直紧绷着的经济供给链从头至尾也没有舒缓过,直到他兵败垓下,乌江自刎,也没能摆脱一穷二白的经济窘迫状况。
     
    战略错,步步错,一失足成千古恨
      定都彭城,是项羽的另一个重大战略失误,尽管在这个问题上他有着充分的战略考虑。
      古之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历史上著名的火药桶,自古兵家的战略要地,几乎一切席卷全国性的兵变都会祸及这里。此种情形,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
      徐州位于江苏西北,是苏、鲁、豫、皖的交界处。这个位置正是南北方过渡的咽喉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古语对徐州的描述为: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通衢之称。这意味着徐州的交通四通八达,异常便利。控制了徐州,就等于控制了南北方经济交流、物资传输的枢纽。况且徐州地区的气候以及土地资源,也都适合农作物生长,具备长期经济发展的基础。
      无论怎么看起来都是优势资源的徐州,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夺得天下的利刃;用不好,伤自己也是见血封喉。徐州便利的交通条件,固然在运输物资、集结兵力、控制中转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一旦遭遇变故,优势马上就会转化成劣势。在没有后方作为依托、缓冲、支援的前提条件下,徐州不啻于一个标准的固定靶子。因为无论从任何方向,都可以直接对徐州地区发动武装进攻,轻则袭扰重则合围,几乎所有经济区域都能涵盖在敌方军事打击范围之内。彭越帐下游击军团的频繁突袭就印证了这个事实。接连的游击战不仅极大地牵制了项羽的精力,同时也影响了他辖区内的经济秩序,使得他所掌控的军队在经济补给上一直没有得到过舒缓。尽管未来的战事里,项羽屡战屡胜,可是经济上的后继乏力使他的军事实力日渐衰弱。
      说到底,缺乏天然屏障的徐州,根本就不适合作都城使用,只能作为战略要地牢牢地控制在手里。它的作用在于整合资源后输出力量,而不是以它做可以依托的大后方。
      这里不排除项羽有这样一种想法,即暂时定都彭城,并利用其优质的经济资源以休养生息,然后逐步蚕食其他诸侯王的土地,慢慢打出一片后方。然而非常之时的非常局面,实在是无法用常规思维来思考。倘若这时仍按偏于保守而稳健的思路来考虑问题,非但难以奏效,还会引人误入歧途,处于更大的风险之中。
      分封后的形势变化之快,绝对是出乎项羽意料的。田荣定三齐,刘邦定三秦,这严峻的形势根本没给项羽任何休整喘息的机会,就将他再次拖入战争泥潭。此后的战争中,项羽的经济补给链仍旧时常处于绷紧状态。鲜明的佐证是,项羽征讨田荣的时候,又出现了挥刀向平民的行为。
      项羽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造成了自己的被动形势,令自身的优势在分封后的战争中大打折扣。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得项羽控制的经济资源逐渐枯竭。潍水之战中,项羽帐下的龙且因轻敌而导致的失败,则成了历史的关键转折点。这一战不仅成就了韩信的英名,还彻底断送了霸王君临天下的梦想。此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对项羽极为不利。无力扭转局势的他,最终以垓下之战的失利宣告败北。而刘邦,则在种种必然和偶然的交错下,堂而皇之地成了胜利者,夺得了天下,建立了自己的汉政权。
      如前文所言,不难看出,项羽争夺天下的失败确有必然因素,但不是广为人知的那些。起码说,那些个人色彩浓厚的因素并不是左右失败的决定性因素,至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更多的时候,那些个人因素只能作为一些花絮来看待。真正影响到成败的核心因素,往往都在战略层面上。信息的充分程度和甄别能力,是制约着战略决策的重要条件。项羽在战略上出现重大失误,和缺乏秦政府的政治文献做参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种情况实为信息资源不足。反观得到秦政府政治资料的刘邦,能逐步摆脱被动的局面,不能不说是充分的信息源给予了他做出正确战略决策的条件。
      回想起霸王乌江自尽前的感慨,恐怕他至死都没有想透自己缘何而败,只带着满心的疑惑与不解告别了这赋予他一切毁誉的人间。
      楚汉相争的成败给后世最大的借鉴是,在筹划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项时,如经济运作,如军事行动,如政治变革等,只要在战略上犯了错误,不管在技术层面做得多么优秀,都难以逃脱全局失败的命运。甚至说,一旦执行错误的战略决策,在技术层面上做得越优秀,偏路走得就越远,失败得就越快,挽回的余地就越小。反过来说,在操作复杂的事项中,谋求胜利的途径至少要建立在精准而妥帖的战略决策上。大到社会群落,小至独立个体,这点道理都是通用的。
                                              (未完待续)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引领者”刘智:奏响旅游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最
  • “分拆高手”李永伟:让资本成为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加
  •  “地主家”的余粮不多了:商业地产怎么过
  • 拿了投资又失败的公司大部分都走了这条路
  •  “揪”出企业绩效评价中的隐形成本
  • 三个“力”是我经营企业一直所坚持的
  • 一个公司本质上最重要的只有创始人
  • 创业35年我始终坚持一件事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