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正文
  • 传统音乐文化如何融入高校声乐教学

  • 责任编辑:新商业 来源: 中国商业期刊 2021-06-15 14:17:21
  •   文/李佶欣   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这注定了其文化的多元性,比如与高校声乐教学紧密相关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经历岁月的洗礼和无数先贤们的努力耕耘,在坚守与创新中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走进中国传统音乐不难发现,其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内容多元。如果能将其与高校的声乐教学相融合,将有利于其自身的传播和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

      遗憾的是,为了迎合当下时代的发展潮流,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中更加注重西方音乐教学和技巧的学习,对自身传统音乐文化的宣扬和学习严重不足。好在,慧眼识珠者并未完全泯灭于潮流的浪头之下,传统音乐文化已经开始与高校声乐课程相融合。本文将重点分析高校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脱节的缘由,带着问题找答案,为二者的融合寻找有效的策略和途径。

      高校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脱节的缘由

    风水罗盘广告.jpg

      对西方音乐过度崇尚

      自十九世纪开始,欧洲经济和文化都在飞速发展,艺术亦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自此,欧洲的著名音乐家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比较著名的有贝多芬、巴赫等。这些著名音乐家创作的诸多音乐作品轰动了整个乐坛,时至今日仍然受到全球音乐爱好者的推崇,而这也进一步导致欧洲音乐在全球范围广泛传播,从而在各国的音乐行业获得话语权。

      在这种大形势下,我国的音乐教学者自然也受到了影响,从音乐教师的声乐教学方式、内容、目标等可以看出,中国的声乐教学在向西方音乐靠拢。具体表现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过度重视欧洲音乐歌唱技巧和发声技巧,忽视了本土音乐文化,致使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出现断层的危险。这是高校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脱节的缘由之一。

      中国本土音乐文化在国际上影响力不足

      自上世纪开始,三大音乐体系就已经走向融合,而我国本土音乐文化却依然在原地踏步。换句话说,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未曾被世界人民认可和接受,这导致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长期以来,很多高校音乐人逐渐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难登大雅之堂。随着欧洲音乐浪潮的冲击,这一错误认识逐渐广为人知,深入人心,最终彻底影响了高校声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侧重。

      因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自身影响力不足,缺乏国际话语权,导致高校音乐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传统音乐文化对学生声乐学习的影响和意义,从而导致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越发举步维艰。

      高校传统教育体系忽视了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上行下效,制度使然。因为高校的传统教育体系对传统音乐文化很不友好,导致高校的音乐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严重忽视了传统音乐文化对高校生声乐学习的意义。

      这种不友好和不重视可分为两点:

      第一,从高校的音乐教学体系中很难看到高校音乐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无论是从声乐这一个体,还是音乐这一整体而言,其教学目的都是人才培养,即音乐教师们通过不断向学生讲解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从中体会和感悟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并与其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目的。而声乐教学仅仅只是音乐学习的一部分,通过声乐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歌唱和发声技巧,从而为优秀音乐作品的诞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声乐教学目标出发,声乐教师会选择乐坛影响力比较大的作品作为学生的声乐教学案例,而由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处于弱势地位,自然也就不属于声乐教师的选择范围。长期如此,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声乐教学素材自然会被忽视。

      第二,从传统音乐教学体系出发,中国的音乐课程设置忽视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地位。通过观察我国的音乐课程设置不难发现,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课设置中仅仅占据了很小一部分,甚至只属于选修的范畴,而非必修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声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自然会忽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这种做法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态度,久而久之,声乐教学自然也就和传统音乐文化产生脱节,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必然会出现危机。

      高校声乐教学如何与传统音乐文化融合

      正确认识传统音乐文化

      针对过度崇尚西方音乐,忽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问题,很多高校已经采取了一定的应对策略,如增加音乐课程中传统音乐文化的比例。这原本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做法,但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音乐教师在教学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形式化过于明显,这种教学方法自然无法真正帮助学生掌握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通过分析可知,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音乐教学体系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轻视,以及声乐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想让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发挥作用,更好地融入高校声乐教学,高校教育体系必须做出改变。比如,进一步优化高校的声乐教学体系,增加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比重,改变声乐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增强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力度,创新声乐教学方法。

      通过上述方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深入接触传统音乐文化,从而“相识、相知、相爱”。通过接触,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音乐文化,高校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从而对其产生兴趣,深入挖掘,真正领悟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为自己的声乐学习打开新的一扇窗。当然,这种转变对于传统音乐文化本身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大有裨益。

      引导学生感知传统音乐文化

      无论是何种学习,兴趣都很重要,因此,声乐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如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和干预学生声乐学习和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大环境影响下,学生很难有机会深入接触传统音乐文化,自然也就无法对其产生兴趣和了解,而流行音乐却恰好与之相反。为了改变传统音乐文化在学生声乐教学中的弱势,声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习重心转移到传统音乐文化对声乐学习的影响上来,避免他们过于沉迷于流行音乐。

      具体方法如,声乐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可以选取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作品的创作背景,认识作品的歌唱技巧,体会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鉴赏和品评相关的传统音乐文化优秀作品。让学生从中认识到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和优秀,提升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感知,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见解和高尚的个人素养。

      加强声乐教师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能力

      众所周知,良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个人素养。只有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教师方能帮助学生在音乐世界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再接再厉。因此,若想让传统音乐文化和高校声乐教学相融合,并彼此发生积极作用,助力学生音乐学习,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抓紧机会和时间提升声乐教师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能力。

      基于此,高校应当组织学习,让声乐教师全面了解传统音乐文化,从而让其重视和钻研传统音乐文化,逐步提升职业素养、传统音乐文化素养和能力,最终更好地引导学生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合到声乐学习中。

      创建专业的音乐教师队伍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教师则是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因此,一定要注意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创建一支专业能力强、音乐素养高的队伍。而音乐教师自身音乐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其将传统音乐文化和高校声乐教学相融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是关于京剧等传统戏剧的教学,声乐教师要想将这部分知识以简单明了、由简及深的方式讲述给学生,需要具备传统戏剧的基础知识。只有真正了解传统戏剧,教师才能将其与现代戏剧相结合,并明确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只有声乐教师自己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才能有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

      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历经千年岁月,极具中华民族之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将其与高校的声乐教学相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声乐学习,也有利于我国音乐的创新和突破。由于我国的声乐教学深受西方音乐影响,与传统音乐文化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长此以往,无论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还是对高校声乐教学而言,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鉴于此,高校应当改革教育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增加传统音乐文化的比重,促使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相融合,达到二者互助发展的目的。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朱先春:企业创造高绩效的核心要素是人本动力
  • 刘青萍:引领世界500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 陈俊长:以核心技术提升易司拓的行业领导力
  • 李 雄:资本运作者要保持行业领先的专业意识
  • 谢 琨:钱塘天誉“士族大宅”的创建者
  • 外贸风险管控要突出全过程信息识别与整合
  • 出口型企业要有效平衡电子商务的双重影响
  • 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怎样避免成为“背锅侠”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