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正文
  • 产业升级的方向

  • 责任编辑:cbmag 2010-06-02 08:00:00
  • 产业升级的方向
    文/陈清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
    中国廉价知识性的人力资源是产业领先的一个亮点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产业遇到的困难,外因是国际市场骤然收缩的冲击,内因是我们经济增长方式落后,产业升级滞后,以及由此造成的诸多矛盾爆发。比如一般加工业产能过剩,布局分散造成了结构性的低效率,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污染,高耗能两高行业结构失衡。现在可以看到凡是中国要进口什么,国际价格就上涨,凡是中国能出口什么,国际价格就下跌,进口和出口形成一个很大的价格差,这个剪刀差实际上就是财富的外因。
      形势的变化告诉我们,那种依赖资源、依赖投资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的条件逐渐在消失。经历这场危机我们更清楚的看到,中国经济实际上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支撑传统生产方式那些条件正在弱化甚至在消失,而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并且已经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比如土地、矿藏、水等自然资源由比较充裕变为稀缺,一般加工制造普遍产能过剩,投资扩张的空间已经逐渐消失。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环境成本内部化大势所趋。阶段性和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已经显现,劳动工资面临上升压力,新劳动法实施,社保制度健全使劳动成本呈上升趋势。过量的外汇储备面临本币升值的压力如此等等。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新的比较优势已经显现。比如完整的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业规模化格局逐步形成,国企改革取得突破,民营企业成长,初始资本积累完成,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竞争中,企业家队伍经受了锻炼,逐渐走向成熟。再比如政府对科技的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增加,企业研发能力提高,自主创新的欲望在增强。
      如果说过去三十多年我们靠廉价的资源,较大的环境容量和无限供给劳动力创造了中国制造奇迹的话,那么在今天,如果我们能有效的利用劳动者教育和培训程度普遍提高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数量庞大的,知识性人力资源的优势,就可能在智力劳动密集,和智力与技能双密集的新兴产业建立自己的优势。其中,智力密集程度一般发展中国家做不到,而技能劳动密集程度发达国家又做不起的领域,是创造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广阔空间。这正是中国产业挤入全球领先地位的一个亮点。
      比如华为、中兴、腾讯、麦瑞等等这些企业正是利用中国廉价、聪明、勤奋的工程师所创造的研发优势奠定了自己的国际竞争地位。在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国家,这些公司可以拥有几千,甚至几万名研发工程师,这在发达国家是难以想象的。华为的技术专利申请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而比亚迪等在劳动双密集行业取得了成功,现在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正是看中了中国廉价知识性人力资源的优势。
     
    我国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进入了井喷阶段
      我国在一些领域面临技术产业突破的临界点,较长时间以来,中国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技术和经验,不断在重复着技术模仿、产业跟踪、商业模式复制、大规模接受产业转移的现象。比如电视机、PC机、互联网、移动终端、DVD、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在技术投入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这种接受产业传递的发展方式,不仅促进了我们的经济增长,而且使我国产业和企业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通讯行业从七国八制全面引进,到自主创新的突破,到打入全球市场和进入全球技术领先行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是这样的案例并没有更多的重复,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消耗如此之多的资金,引进如此之多的技术,而主要技术仍受制于人,技术对外依存度仍高达50%左右。在缺乏自身技术来源和技术判断能力的情况下,一些企业规模越做越大,这样就积累了巨大的风险。当正在应用的技术一旦升级,原有的产能很快变成了一堆废铜乱铁。从录像机、VCD到DVD,从彩色显象管到平面电视,从彩色胶卷到数码相机等等,我们亲身经历和目睹了一幕幕产业残局。
      进入新世纪,国家鼓励实施创新的政策,各地科技园区得到了发展,针对技术创新不断跟进,政府投入逐年增加,这些措施效果现在逐渐显现了,科技兴起,特别是中小企业迅速发展。据中关村管委会掌握的情况,中关村约有一千家科技企业达到或接近创业板上市的条件,而深圳科工贸和信息委信息显示,该市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后备企业达到1100家,其中300家已经启动跟踪服务。深交所综合研究所一位研究人员做出如下判断,我国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进入了井喷阶段,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正进入科技创新活动的活跃期,已经到了由技术模仿跟踪,转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求发展,进而向产业化发展,争取获得产业竞争制高点的阶段。新一代移动通信、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基础芯片、无线宽带、高速铁路、高温气冷堆、新一代客车、节能火车、节能环保、生物工程等许多技术和产业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有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了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
      我国已经有门类齐全的产业化能力,资金特别充裕,特别是有世界最为旺盛的市场需求,如果我们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改善创新环境,改革那些障碍产业化进程的体制因素,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活跃的创新活动,与产业升级互动的新局面。一些产业将进入全球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将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迎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期,使转变增长方式的多元诉求以产业升级为载体转变为现实。
     
    产业升级大势所趋 中国应对科技革命有一个再认识
      对中国来说产业升级大势所趋,产业升级有三个方向。
      第一、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比如由软盘存储期升级为U盘和光盘,由含氟冰箱升级为无氟冰箱,彩色显像管升级为平板显示器等,这就是技术换代升级。
      第二,产业链上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的延伸,比如由一般加工制造向关键零部件、关键装备等高端制造延伸,向上游的研发产品设计、技术专利、技术集成等延伸。这些上下游经济活动就是现代服务流。
      第三、发展新兴产业,是基于重大发现和发明而产生的,将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那些新产品和由此产生的新的产业群。比如环保产业,生命科技,新兴材料等。在产业升级三个方向中,新兴产业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新兴力量。商业模式还存在不确定性的阶段,这恰恰为我国技术追赶和弯道超车创造了条件,当前国家特别注意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因,产业升级三个方向都非常重要,但是关键的升级的路径选择,产业升级本质含义是在产业链上升级。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换代产品,固守低端制造环节所谓新兴产业,那是他人的新兴产业,不是我们的新兴产业。由老产品低端制造变成新产品的低端制造,即便产品升级了,也是他人的产品升级,对我们来说打工的地位没有改变,不能使我们分享产业和产品升级带来的前进力。为此,发生新兴产业,要防止将其演变成新一轮的招商引资,两头在外升级版的扩张,以及新一轮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争项目扩大投资的运动。
      第四、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新兴产业由科技成果转换而成,新兴产业的竞争是技术创新能力的较量,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必须立足于自主知识产权和掌握核心技术。没有核心技术就无从谈论信息产业,技术受制于人,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新兴产业。现在中国产业的弱势主要不是产业规模,不是缺乏资金,而是缺乏自身的技术来源,培育后危机时代中国产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切实把科技放到第一生产力的高位,中国应该对科技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有一个再认识。
     
    产学研结合要扬长避短 不能光靠政府安排
      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从知识创新,到转化为可应用的技术,再到产业化,这是一个知识产业升级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体系完善和有效程度,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技术来源。
      大型企业尽管在原始性创新上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强大的产业能力和在复杂的技术集成中的重要地位,却是其他任何机构所无法替代的。一个复杂的商品,它涉及到研发、工艺、材料、配套、检测、装备等技术难题,还涉及到投资、供应链、市场营销等众多领域,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为把复杂的技术汇集在一起,将先进的技术成果集成,并转化为面向千家万户有品牌支持的主流终端产品。比如改变世界的移动电话,引起社会关注的混合动力汽车等,都不是直接发明出来的,而是将已有技术集成后再创新,并通过产业化而形成的。因此,大型公司必须拥有强大的核心技术和技术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能敏锐的捕捉全球相关的技术信息,善于发现技术的市场价值,具有从全球获取技术资源的本领,并具有将新技术集成与特定产品的技能。
      大学和企业两张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两者间缺乏一个结合的平台,实际上在知识创新和产业化之间,是一个广阔的地带,在这个地带要完成的是将创新的知识转化为大量多种多样的可应用技术,而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最为敏锐,最为活跃,具有不可替代地位的那就是创新型中小企业。产学研结合可以有多种形式,国家大型的专项是聚集产学研科技力量的重要平台,但这是个别案例。企业对学校做课题委托有的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能选出双方都满意的课题的数量却非常有限。硅谷和一些成功的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依托市场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技术服务,靠它们的支撑和撮合,众多创业者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院校,吸纳院校科技合力,吸引院校留出的人才,并发挥技术创新聚集效应,为大型企业技术集成提供充足的技术要素,这是产学研结合多种形势中一个强有力的纽带。
      因此,产学研结合,不是靠政府来安排,是在政府提供的政策环境中,院校、科研机构、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在市场作用下各自发挥比较优势、自由选择的结果。产学研各有各的优势,都应该扬长避短,大学的科研成果,不一定都要自己做技术转换,中小企业的每项技术转换成果并不一定都要自己去产业化,而大型企业所需的技术也并非每项都得自主研发,通过市场的对接,大学的技术扩散效应,为哺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乳汁,中小企业丰富的创新成果,又为大型企业技术集成提供了资源,而大型企业则将大量的分散的科技创新成果,经集成、整合、再创新之后推向市场,创造社会价值,实现新产品层出不穷,产业升级不断发生的局面。比如硅谷中小企业技术来源,大多和斯坦福大学有关,世界路由器的巨头思科,著名的医药公司辉瑞,以及西门子、飞利浦等公司,都是在不断集成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成果中占据了行业领先地位。
     
    中小企业不强壮 发展新兴产业只能是一场虚火
      从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从计算机、互联网无线通信,还是光复发电、新能源汽车,任何一个产品都不是靠一项专业一次技术突破就能发展起来的,而是需要依靠相关配套技术逐步完善产品,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同时还需要大量微细的创新开拓业务范围,扩展新兴产业的领域,强化新兴产业的渗透率,无论将一些原创性技术产品化,还是探索一些新的商业模式,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承担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在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大企业往往创新动力不足,习惯性的依赖其成熟的产品和成熟的市场,希望进入新市场的中小企业更愿意挑战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项目。在实际运作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更加有效,创业者通过开发产品实现成功的欲望更强,甚至把身家性命发展前途都压在创新事业上,而雇员也有强烈的动机来支持企业的创新成功。事实上,即便在大型企业十分强盛的美国,8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仍然来自中小企业,我国最近几年新兴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技术突破,大多出自于民营科技企业,特别是广大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将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原始知识创新转化为市场可接受产品的最佳载体,大型企业则是通过技术集成再创新,实现产业化的主力。按照传统的做法,当一些产业被国家重视的时候,政府往往会制定相应的产业规划,设定发展目标,明确重点支持的领域,同时也会设立若干门槛作为提供资金税收等支持的条件。而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业绩和与政府的关系所限,多数情况下达不到政府设定的规模和技术门槛,很难得到政策的支持,新兴产业在发展之初需要一个多元市场结构,中小企业作为市场新进入者,是市场转轨最重要驱动力量,但是在市场准入上,既会受到现有垄断大型企业的打压又会受到传统体制和政策的约束,这就限制了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乏创新的激情和努力,但是一直处于弱势,政策歧视,市场准入难和融资难等瓶颈仍没有打破,中小企业强壮不起来,发展新兴产业只能是一场虚火。
           (本文是陈清泰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第八届国研·企业发展高层论坛”和“第三届国研·企业发展圆桌会”会议上的讲话,有删节)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朱先春:企业创造高绩效的核心要素是人本动力
  • 刘青萍:引领世界500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 陈俊长:以核心技术提升易司拓的行业领导力
  • 李 雄:资本运作者要保持行业领先的专业意识
  • 谢 琨:钱塘天誉“士族大宅”的创建者
  • 外贸风险管控要突出全过程信息识别与整合
  • 出口型企业要有效平衡电子商务的双重影响
  • 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怎样避免成为“背锅侠”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