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正文
  • 解锁国企全面风险管理新境界

  • 责任编辑:新商业 来源: 中国商业期刊 2025-07-15 09:48:45
  •   文/陈洁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面对全球化竞争加剧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挑战,国有企业亟须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提升自身抗风险水平。我们将从当前存在的问题、背后成因入手,分析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解决方案,重点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治理结构,搭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推动国有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有待健全。部分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仍有待完善。由于未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委员会,导致职责划分模糊,既缺乏专业性又缺少独立性,风险管理工作难以有效推进;同时,专业风险管理人员的匮乏,也无法满足全面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此外,组织架构中各部门职责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极易影响管理效能。

      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有待完善。部分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这些企业普遍缺乏针对不同风险类型的专项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即便有制度,也未能将各类风险统一纳入管理,导致风险防控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风险管控措施在落地时缺乏刚性约束,难以发挥应有的规范作用。

      风险管理工作系统性有待提升。不少国有企业在重大风险防控中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在资金管理领域,财务部门拟定的流动性预警指标与操作流程,难以和业务部门的投资风险评估体系实现数据共享;法务团队搭建的合同风险审查模型,也未能与市场部门的客户信用评级机制形成协同,各部门风险防控自成体系,难以凝聚合力。

      风险识别手段有待丰富。部分国有企业在风险识别环节仍过度依赖传统定性方法,暴露出明显短板:专家主观判断容易忽略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合规等新兴风险领域;基于历史数据的分析存在时效断层,难以捕捉技术替代等非传统风险;传统定性方式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实时监测,还难以灵活应对突发事件,对企业发展不利。

      重大事项风险管控有待加强。部分国有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还停留在基础层面,对重大事项和关键领域项目的风险管控明显不足。对于识别出的重大风险,既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也缺乏配套的应急方案,一旦风险发生往往手足无措,进而导致损失扩大。还有些企业没有建立实时监控机制,容易出现数据漏判、风险识别滞后等问题。

      监督问责机制有待加强。部分国有企业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由于岗位责任划分标准不清晰,导致多个部门之间责任边界模糊。还有些企业在惩戒力度上与风险后果严重不匹配,经济处罚力度偏小,难以形成有效震慑。此外,信息披露透明度不足也削弱了外部监督的效能,无法形成内外协同的监督合力。

      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意义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国有企业承载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战略支撑的重任,全面风险管理正是破局关键。可通过搭建多层级风险隔离网,实现对市场、信用等风险的全流程管控;构建适配投资、贸易、金融等核心业务的风险评估模型,让风险量化结果深度嵌入战略决策;同时,推动内控合规体系与风险文化深度交融。如此,既能筑牢风险防线,又能挖掘潜在价值。

      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与韧性。国有企业需要搭建动态风险感知系统,实时监测潜在风险信号;同时建立跨部门协同的风险应对机制,针对战略风险、合规风险等制定防控策略,通过有效管控或合理转移风险,提升企业在危机中的快速反应和恢复能力。

      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路径

      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国有企业可成立由高管牵头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与监督部门,形成三位一体的管理架构。同时优化组织体系,清晰划分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边界。此外,从各部门选拔专兼职人员组建风险管理队伍,由人力部门与风控部门联合开展定期培训,既可以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又能够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

      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系统性。企业可搭建系统化风险管理架构,打造“规划—评估—应对”的全链条闭环体系。首先要制定全面风险管理规划,确立风险管理部门的牵头地位,对公司各类风险进行精准识别和科学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实现对风险防控工作的统筹管理。同时,要强化风险应对协同机制,针对跨部门风险事件,明确牵头部门责任,组建由风控、财务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通过明确责任、设置协同考核等方式,消除部门推诿现象,确保重大风险事件得到高效处置。

      丰富风险识别手段。企业可从多维度完善风险识别体系。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碎片化信息,形成系统完整的风险数据库。同时,发挥政企协同优势,通过定期政策解读会、专项汇报等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获取宏观经济预警和行业监管动态。此外,通过全员风险培训、在线学习等方式,提升员工对战略、市场、合规等各类风险的敏感度。还可向行业标杆企业和第三方专业机构取经,借鉴先进识别手段,让风险识别更全面、更精准。

      加强重大事项风险管控。企业应搭建科学的重大事项决策体系,严格践行“三重一大”制度与内控准则,让每项决策都历经充分研讨与严谨评估。就拿大额资金投资来说,事先必须开展尽职调查、风险评估与法律审查,确保资金使用合法合规。基于企业实际情况,在投资管理、工程项目等关键领域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同样重要。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设定合理的预警指标与阈值,实现对风险的实时监测,以此提升风险预判、预警和处置能力。并且,利用数字化监控平台动态追踪关键指标,构建多级预警响应机制。一旦捕捉到风险信号,即刻启动应急程序,灵活调整防控策略,借助全链条穿透式监管,保障重大事项执行全程风险可控。

      强化监督问责机制。企业可构建“三道防线”风险管控机制:业务部门作为首道防线,负责日常经营中的风险自查与前端防控;风险管理部门作为第二道防线,独立开展风险量化评估与动态预警;纪检审计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对重大风险事件进行穿透式审计和责任追溯,形成“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问责”的闭环管理体系。同时建立重大风险终身追责制,通过强化威慑力确保责任可界定、可追溯;定期开展审计纪检监督,以制度刚性约束保障风险管理工作落地。此外,完善“正反激励”机制,将风险管理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对主动识别重大风险的人员给予专项奖励,对管控失职行为实行一票否决,激发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内生动力。

      国有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真正重视起来,筑牢制度基础,同时强化执行力度,才能切实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为企业行稳致远提供坚实保障。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解锁国企全面风险管理新境界
  • 时代徽商:从古道驼铃到智造经纬的天下胸怀
  • 邱坚强:制度、团队、分红如何折射森马价值
  • 许存耀:用拖鞋敲开全球市场的中国匠人
  • 刘欣欣:从消费互联到产业互联 华住的数字进阶密码
  • 张 颖:融资这场 “攻坚战”这样打才有效
  • 重构烟草零售生态的信任密码
  • 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效能提升的实践探索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