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商战>正文
  • 水变钱的奥秘

  • 责任编辑:cbmag 2009-05-28 08:00:00
  • 水变钱的奥秘
    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严峻形势下,很多大公司都面临经营困难,有的停止扩张,有的裁员减薪,有的干脆关门逃债,今天还是“富”翁,明天却已变成“负”翁的事情屡见不鲜,让人唏嘘感叹。
      而就在这种让人沮丧的经济大环境下,冒出了一群像“鲍鱼大王”杨建忠、“螃蟹大王”刘忠这样的人还在制造着财富传奇。在生养他们的那片“水土”上,他们用勤劳赶走了翻江倒海的惊涛骇浪,用智慧挽留了风平浪静的碧海青天。他们守住了他们的家园,他们也守住了如滔滔江水般绵绵不绝的财富。
    陆地上养鲍鱼
    提到“鲍鱼”二字,喜欢吃海鲜的朋友或许已经垂涎欲滴,或许还能马上联想起鲍鱼壳的样子:外形像贝壳,壳上有九个孔。素称“海味之冠”的鲍鱼,不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鲍鱼壳还是一剂著名的中药材——石决明,古书上又叫它千里光,有明目的功效,因此得名。
      由于鲍鱼营养丰富,因而价格很高,每市斤高达好几百元。尽管如此昂贵,人们还是争相购买。它不但受国内人们的青睐,还远销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在古代,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贡品,在当代,它是国宴不可缺少的珍品。
      福建莆田一个名叫南日岛的地方,就因盛产鲍鱼而闻名。南日岛是福建的第二大岛,毗邻台湾,素有“十八列岛”之称。这里海水清澈,风大浪急,是养殖鲍鱼的好地方。每天一早,前来选购鲍鱼的买家就会乘船来到渔排上,挑选自己中意的鲍鱼,并和鲍鱼老板讨价还价,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如今的南日岛,鲍鱼养殖的规模达到了两亿头,产量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
      但如果把镜头推到十年前,在这片清澈的海域上却根本寻不到鲍鱼的影子。这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要从当地的两个普通人说起:福建东禹水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建忠和魏九富。
        36岁的杨建忠,几年前还是当地供电所的一名电工。杨建忠做电工很有天赋,他曾为此得意过:“电笔一插下去我就知道故障出在哪里。”
        上班之余,杨建忠还和家人一起经营着当地最大的一家渔具店,生意很红火。然而就在1998年前后,他突然发现,岛上的鱼网和鱼绳没有以前好销,倒是一种黑色的笼子成了抢手货。
        这种黑色的笼子有什么用处,杨建忠自己不太清楚,他只知道有个人是这黑笼子的大买家。这个人是他非常熟悉的、可以让他的心态瞬间变得很微妙的人。
      造成黑色笼子脱销的人,叫魏九富。他是南日镇供电所的所长,也是杨建忠的领导。这种黑色笼子是他专门用来养鲍鱼的。
     
    村民养鲍鱼狂赚一百多万
      1997年,魏九富去山东蓬莱考察,立即被一种名叫鲍鱼的海洋生物所吸引,对方给他描绘了一幅极具诱惑力的蓝图:“只要鲍鱼养的好,我们全部收购,一个8公分的鲍鱼,能卖300多元。”
      于是再回南日岛的时候,魏九富带回了5万苗小鲍鱼崽,誓要施展拳脚大干一番。但当时,魏九富对鲍鱼的了解只能用“一无所知”来形容,甚至天真地认为鲍鱼和鱼没什么两样。
      魏九富在什么也不懂的情况下,就冒冒失失地从外地引进新物种搞鲍鱼养殖一事,给在一旁看热闹的杨建忠高兴坏了,“领导要摔大跟头了,”杨建忠幸灾乐祸地想。
      杨建忠真心希望领导魏九富倒大霉,从心底里深深地希望,原来当时在供电所工作,他们之间存在过一些不愉快。
      平心而论,杨建忠的工作无可挑剔,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技术很好。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个记表员:“比起爬在电线杆上工作的电工来说,记表员的工作轻松多了,风吹不着雨打不着太阳晒不着,这是我当时努力工作的目标。”
      几年下来,为了记表员的事情,杨建忠找所长魏九富沟通了好几次,就是不能如愿:“如果按照公平安排的话,我早当上了记表员,但是当时他就不这样安排。”杨建忠忆起这事,话语里充满怨气。
      这厢杨建忠为换岗的事郁郁寡欢,那厢魏九富却因养鲍鱼财运亨通,在南日岛海域试养的鲍鱼,第二年就让他获得了大丰收:“我的鲍鱼全部运往大连和山东,买进鱼苗花了30多万,卖出去总价两百万多元,收入非常可观。”魏九富乐呵呵地计算道。
      在魏九富的带动下,短短两年时间里,南日岛17个村庄五万居民中,有一万人先后养起了鲍鱼,而且经济效益非常不错。“多则赚一百万,少则赚几十万,比起我们全家卖渔具一年才十来万的收入,真是强多了。”看见身边的人养鲍鱼都发了家,杨建忠再也按捺不住,他萌生了离开供电所的念头,记表员的职位不再能满足他了。
      对于杨建忠的辞职,所长魏九富曾再三挽留:“你业务很熟练,技能很强,过不了多久就能提为部门组长了。”杨建忠不为所动,当即回复:“在单位里面上班都是别人支配我,但我不喜欢受人支配,我想自己支配自己的工作。”
      
    养鲍鱼陷入“靠天吃饭”的困境
      就这样,杨建忠在魏九富的惋惜声中,离开了工作八年的供电所。但是他并没有帮着家人打理渔具店的生意,反而是把养家糊口的渔具店变卖。
      原来杨建忠早就憋了一股劲,他也准备去海边养鲍鱼,没想到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不让杨建忠下海”,这是他早已过世的爷爷的遗愿。
      杨建忠祖孙三代一直都是在南日岛上生活,他们吃海里的,用海里的,大海就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为什么爷爷从小就不让杨建忠下海,甚至是连海边都不让他去呢?原来在杨建忠的家里,他是惟一的儿子,也是家族惟一的香火。在一个渔民家庭里,一般只有男人才是家里的顶梁柱。所以无论是爷爷,还是父亲,对于这个独苗都是格外宝贝。下海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为了安全,家人根本就不让杨建忠靠近大海。
      所以在海边长大的杨建忠,从小就不能和其他小孩一样,到大海里嬉戏玩耍。这让杨建忠对大海既向往,又害怕。杨建忠记得爷爷很疼爱他,他也很敬重爷爷,爷爷说不让下海,他就不下海。看来,杨建忠想下海养鲍鱼的想法彻底行不通。
      但是没过多久,他又开始暗自庆幸起来,随着南日岛鲍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气候变暖,这几年养鲍鱼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杨建忠解释说:“这边的水温高,最高时可达到29、30度,大连鲍最高耐温一般在28度,一旦高过28度就会受不了,那样夏季转秋季的时候死亡率就特别高,基本上有的就剩下30%。”
      由于是靠天吃饭,南日岛上很多养殖鲍鱼的渔民们都因为水温的缘故遇到了经营危机。最惨的渔民因为血本无归,没钱还债,只能逃亡在外。
      为了克服海水温度偏高的问题,当地人又发明了鲍鱼搬家的生产模式。每年夏季他们用活水船把鲍鱼运到北方避暑,而到了冬天的时候,再运回来。
      对于这种“南鲍北移”的做法,杨建忠认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费用太高。细算下来,用船拉去北方的运费,还有这边跟过去的工人要安排吃住等等各方面的开销会非常大。另外,在鲍鱼搬家的途中,还可能碰到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像赤潮、淡海水交汇等。”{分页}
     
    陆上鲍鱼苗供不应求
      就在南日岛人想摆脱“靠天吃饭”,养好鲍鱼,使出浑身解数的当口,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在杨建忠的头脑里逐渐成型。
      三十多年来,杨建忠一直就是一个旱鸭子。现在他既要解决鲍鱼养殖的问题,又要家人同意,不会游泳的杨建忠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到陆地上建造工厂,把海水抽上来,培育能够耐受高温的鲍鱼种苗:“既然我不会游泳,我就在陆地上开辟一条财路来,我就不信做不到。”
      杨建忠其实早已看中了一块地,三面环海,一面靠山,海水的水质非常适合养鲍鱼。2003年,杨建忠借了二十万,准备在这里建厂。看到儿子专心在陆地上发展,父亲也主动加入进来:“当时没有路可走,我们就修了一条路,没有淡水,我们就找到山上的一口小井,弄出一点是一点。”杨建忠的父亲回忆说,那时真叫“一无所有”。
      海岛荒地条件艰苦,杨建忠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打地基的时候,他却傻了眼,“海边沙地挖下去全是又大又硬的岩石,两部挖掘机的链条都挖脱掉了,挖起来特别费劲。”
      自有的80万加上借的钱已经全部都投进去了,开弓没有回头箭,杨建忠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原以为只要两个月就能建好的陆上养殖基地,杨建忠花了8个月的时间才算完工,核算成本,足足比预算增加了一倍。杨建忠又请来科技人员攻关,经过反复的试验,能在南日岛度夏的鲍鱼品种终于被培育出来。当然这种技术也被父子俩当作最核心机密,保守了起来。
      杨建忠和家人在石头上建起的鲍鱼城堡,虽然投入翻了一番,经济效益还是远远高过他们的预期。工厂运行第二年,就回收了全部成本。眼看着杨建忠一家财源滚滚而来,日子一天天红火。可没过多久,杨建忠又开始四处借钱,不禁令人疑惑。
      原来杨建忠的鲍鱼能耐得住高温,所以他的种苗一上市就被一抢而空。但由于数量不够,不少养殖户还只能继续去北方购买鲍鱼苗。
        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前景,杨建忠父子开始酝酿一个更大的计划:他们要继续新建鲍鱼培育工厂,新厂总体规模将达到原来的六倍。所长魏九富得知了杨建忠的计划,为父子俩的大胆敢干捏了一把汗:“养鲍鱼有一定风险,一下子扩展到这么大规模,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谣言致使鲍鱼苗滞销
      除了魏九富,杨建忠的母亲也极力反对这个新计划。“母亲最疼我,当年在石头上建工厂时,我因为操劳过度,竟外中暑晕死过去,母亲听说后也吓得晕倒了。”杨建忠说起伟大的母爱,眼里闪着泪花。
      刚刚经历过惊吓的母亲,坚决不想让丈夫和儿子再去承受风险和压力了。但从小就很听话的儿子,这次怎么也听不进母亲的劝告,杨建忠恳求道:“我的决心就像长江的水一样,方向已经定了,肯定要向东流,不可能向西流的。我一定要做,不管你们赞不赞成我都要做,机不可失啊。”
      面对儿子的顽固,母亲不顾自己的胃病,开始绝食抗议,但这依然没有阻止儿子的决心向东流。
      所幸,杨建忠这次建厂很顺利。2006年,只用了四个月时间,一座更大的鲍鱼种苗养殖基地拔地而起。可是到了10月种苗上市的时候,他却躲到一边,独自发起愁来:“扩大养殖规模,又新建了一个大型的陆上鲍鱼工厂。现在的鲍鱼苗足够供应,可是等了半个月,顾客却一个都没有来。”
      “种苗跟时间耗不起,晚一天售出就多一天开支,时间久了,可能就全给赔光了,到时80万的外债怎么还?”想到这儿,杨建忠不禁冷汗直冒,他必须尽快找到鲍鱼苗突然问津的原因。
      经过调查,杨建忠的鲍鱼苗滞销,起因于当地鲍鱼市场上流传的一则传闻:杨建忠对鲍鱼鲍鱼种苗肯定做过手脚,要不怎么一下子就能产出这么多。
      原来今年杨建忠投产的鲍鱼种苗场,让他的养殖规模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像,所以很多养殖户开始怀疑他的鲍鱼种苗的真实性。
      为了击破谣言,杨建忠开始四处托人寻找客户,二十天后,父亲终于求爷爷,告奶奶似的招呼来了第一批客人,虽然是父亲很早前就认识的生意朋友,但这些老客户对种苗依然心存疑虑。
      为了做成这第一单生意,父亲说服杨建忠破天荒地把价格降到了比同行还低的水平,客户终于动心了。
      各地的养殖大户开始源源不断地到杨建忠的工厂考察,从一开始不相信陆地上能生产这么多的鲍鱼苗,到最后都无一例外地和杨建忠签下采购合同,市场上的谣言不攻自破。如今就是杨建忠当年的所长魏九富,也成了陆上鲍鱼工厂的常客:“生意确实做得好,客户信誉度高。虽然年纪很小,却拥有南日岛上最大的鲍鱼厂。”
      杨建忠的父亲也很自豪:“这是个奇迹,发展是硬道理。我和儿子一样,一直赞成发展。”
      在陆地上建鲍鱼养殖工厂,父亲一直是杨建忠的坚强后盾。在他的撮合下,儿子也和母亲重归于好。但是父爱有时又让儿子难以承受,当年为了让惟一的儿子留在海岛,留在自己身边,父亲让杨建忠初中毕业就休学了。现在随着杨建忠鲍鱼事业的不断壮大,对于未来的发展,父子之间又开始了争论。
      今天,杨建忠成了当地的“鲍鱼大王”,一年生产的优质鲍鱼种苗已经达到了6000万苗,占到了南日岛的一半以上。未来他还计划要走出中国去海外发展:“我就想总有一天我会跳出南日岛,因为我要将我事业一直发展下去。”
      而杨建忠的父亲却不敢了,“在人生地不熟的外国做生意,万一收不到货款怎么办?”
      两代人的分歧也许一时还无法解决,但是南日岛的发展却是无法阻挡。
     
     
    给螃蟹戴戒指穿皮带
    螃蟹被农民称为夹人虫
      从每年9月入秋开始,一到了周末,苏州城外一个叫巴城镇的高速公路收费口处,便密密麻麻挤满了车,看着浩浩荡荡的车阵,“螃蟹大王”刘忠乐开了花,因为这些都是冲着他的螃蟹来的。
      每年秋天一到,成百上千的外地客人拖家带口地远道而来,为的就是一品这闻名全国的阳澄湖大闸蟹。
      刘忠是阳澄湖一带的螃蟹大王,说他是王一点不为过,放眼望去18万亩的阳澄湖上,像刘忠这样拥有两千多亩水产面积的螃蟹大户屈指可数,他手中握有一支上百万的螃蟹大军。
      阳澄湖大闸蟹被称为蟹中之冠,曾有“不是阳澄蟹味好,此生何必住苏州”的说法,这与阳澄湖特殊的生态环境有关。阳澄湖湖面开阔,水域方圆百里,清淳如镜,水草丰茂,正是螃蟹定居生长最理想的水晶宫。
      刘忠深的详细解说证明了这一点:“阳澄湖平均水深两米,是淡水湖当中比较浅的,太阳可以直接照到最底下,螃蟹经过太阳光充分照射以后,长势会非常强劲。还有一点,阳澄湖的水底被人称为像花岗岩一样,很干净、很硬,螃蟹在上面跑,久而久之肚子就会呈雪白色。阳澄湖的螃蟹,可以用‘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八个字来鉴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光照作用、水底很干净、吃的都是天然铒料,所以阳澄湖的螃蟹鲜美无比,美名远扬。
      说到螃蟹名字的来历,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的典故。很久以前螃蟹被农民称为夹人虫。相传在大禹治水时,一个叫巴解的壮士被派到阳澄湖,带领民工开挖河道。入夜十分,工棚口刚点起火堆,谁知却引来了黑压压的一大片夹人虫,闯进稻田偷吃谷粒。于是工地上上演了一场人虫大战,这些夹人虫被灌进围沟里的开水烫死,尸体堆积如山,却散发出一股鲜美香味。巴解闻着后,好奇地取过一只细看,把甲壳掰开来,便大着胆子咬一口。谁知只觉嘴里味道鲜透,巴解越吃越香,一连吃了好几只。大家也都纷纷效仿,很快传遍四面八方。从此,农民们再不怕夹人虫了,被人畏如猛兽的害虫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为了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人们就把虫字下面加个解字,称为蟹,巴解也就成了天下第一吃蟹的人。{分页}
      
    “青背白肚金爪黄毛”
      螃蟹味道虽美,可要将它吃好,也是很有门道的。一般来说,有文吃和武吃两种。文吃呢,也就是用蟹八件作为工具,这八件包括盆子、剔凳、剪刀、镊子、斧子、签子、榔头、长柄勺八件工具,一般都以不易锈蚀的白铜为料手工制作,吃起螃蟹来十分讲究。
      而武吃,就是指上手就啃的吃法。像刘忠这种本地人,从小就跟螃蟹打交道,各个都是“武吃”螃蟹的能手,“一般会吃螃蟹的人,螃蟹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工具,比如说螃蟹的脚可以掏肉,螃蟹的尖也可以掏肉,所以我们当地人都喜欢拿手吃螃蟹,这样比较有手感。”刘忠随手抓起一只螃蟹,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这是阳澄湖大闸蟹的四大特征,也是刘忠的经验之谈。刘忠自小就在阳澄湖边长大,跟螃蟹打了多年的交道,也因此练就了一套独特的认蟹本领。刘忠认蟹讲区别:“阳澄湖螃蟹有几个特点,一是肚子清白,叫白肚。二是背很青,接近深绿颜色,合称青背白肚。再者爪子是金的、毛是黄的,叫金爪黄毛。螃蟹腿的黄毛根根挺拔,而金色的爪子更是坚实有力,放在玻璃板上,八足挺立,双螯腾空,脐背隆起,威风凛凛。阳澄湖螃蟹拿上来以后,闻起来还会有一种清香的味道,吃起来肉感非常甜,叫做膏香肉甜,膏很香、肉很甜,因为它是来自很干净的湖泊当中的产品。如果是河塘里面养的话,可能会有土腥味,在不干净的河里养,肉容易呈一种苦味,膏也是苦的。”
      虽然刘忠每天都和螃蟹生活在一起,朝夕相伴,可因为他太忙了,已经很难有机会坐下来品尝螃蟹的美味了。一到旺季,每天光运输到全国各地的螃蟹就有四五千斤,一万五千多只。而让阳澄湖大闸蟹如此出名,在许多城市都能品尝到新鲜的大闸蟹,这一半的功劳都得算在刘忠头上。
      阳澄湖的大闸蟹自古享有盛誉,可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上等的大闸蟹却源源不断运往香港,成了香港的专供品。
      港商们一到9月份,便开始大批量的采购阳澄湖大闸蟹,每周飞过来两次,之后再转手卖出,赚个盆满钵满,可阳澄湖的渔民们辛苦一年,到头来却只捞个解决温饱。
      刘忠明白走这条路,想赚大钱不可能:“价钱决定在那些采购人的手上,我们没有主动权。因为当地销售毕竟有限,所以渔民只能是靠着这些客户,他们说什么价钱就是什么价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面对这种情况,我就想既然别人可以跑进来,我们为什么不能跑出去?”
     
    带相机去香港偷学技艺
      1999年刘忠坐上火车,拉着一车厢刚捞上来的螃蟹,来到了广州。可脚跟还没站稳,刘忠就发现一千只的螃蟹死了一大半,原来经过一整天的颠簸,许多螃蟹都闷死了,刘忠很难过:“如果真想以后做大,就必须加以改革,否则会很麻烦。”
      刘忠灰溜溜地回了乡,当地养螃蟹的高手一大把,可要说到怎么运输、怎么保鲜却是一窍不通。刘忠灵机一动,“看来得“拿来主义”跑趟香港了,既然他们吃的螃蟹都是从我这出去的,我也得看看他们是怎么让螃蟹鲜活的。”
      主意打定,刘忠带着一行技术人员,潜入到香港各个市场、饭店,偷学技艺:“我们带了个相机去偷拍,把他们怎样摆、怎样放的动作全拍下来了。之后再慢慢琢磨,为什么螃蟹能保持这么长时间,因为他们放在冰箱里。之前我们认为螃蟹放冰箱肯定会死。但当看到他们把螃蟹捆绑起来放在零上五度的冷藏室里室后,我突然明白了,这是让螃蟹进入冬眠状态,捆绑后体力消耗很少,所以就可以保持很长时间。”
      从香港回来后,刘忠依葫芦画瓢,给螃蟹绑腿,把冰块放进泡沫箱里再运送出去,果真大大提高了螃蟹的存活率:刘忠得意地说:“现在绝大部分发往外地的螃蟹,都是按照我这个思路走的,所以我是第一个创造了把螃蟹捆绑起来发螃蟹的人。”
      解决了螃蟹保鲜的问题,刘忠带着正宗阳澄湖大闸蟹,频繁参加各种展销会,让顾客免费品尝,并建立专卖店销售等等,打开了广州的市场,许多商家争相代理刘忠的螃蟹,销量大增。就在刘忠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麻烦也随之而来。
      一天早上,刘忠公司的电话响个不停,以往都是催着要订货的,这回却大大出乎刘忠的意料。
      刘忠的客人投诉品质不好:“为什么今天吃的螃蟹和第二天吃的螃蟹味道不一样?为什么同时买的一对螃蟹,一个味道很好,另一个味道却很差?”戴戒指穿皮带防“洗澡蟹”
      这样的投诉电话一个接一个,很多广州的客人都反映刘忠卖的阳澄湖大闸蟹是冒牌货,不但个头小分量少,前后味道差别也很大。刘忠暗自叫冤,运送到各地的大闸蟹,都是自己亲自检验过的,怎么可能有假?就在此时,有一个现象引起了刘忠的注意:“当时我们在广东地区找了一个代理,我们发现,他平时在我们这里进的螃蟹量不是很大,但他的销量却出奇地大。”
      刘忠冷静下来一寻思,肯定是这“洗澡蟹”惹的祸:“一些螃蟹,放在阳澄湖里睡几天,喂一点食,然后再拿出来卖给顾客,说是阳澄湖螃蟹,这种就叫洗澡蟹,也叫留学蟹,短期培训班的意思。”刘忠清楚地解释说。
      广东代理商之所以能混水摸鱼,以次充好,用洗澡蟹代替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卖出好价钱,也是因为有漏洞可钻:刘忠承认道:“阳澄湖螃蟹在广东地区名声大噪后,还没有防伪标记,每只蟹上就是绑着一根绳子。外行人根本无法分辨出阳澄湖的螃蟹与其它螃蟹的区别。”
      “洗澡蟹”正如洪水猛兽般铺张开来,大有一股要将刘忠的招牌毁于一旦的架势。于是,刘忠就跟蟹业协会共商对策,给螃蟹戴上了戒指。可没过多久,戒指也遍地都是,万不得已下,刘忠又加了根皮带。
      刘忠做的包装由此形成,“所谓包装就是给螃蟹穿皮带,身上绑一个我们公司的商标,然后拦腰扎了一根皮带。”
      给螃蟹又戴戒指又穿皮带,刘忠为防伪确实动了不少脑筋、下了不少工夫。除此之外,刘忠意识到光这样还不够,为区别泛滥的“阳澄湖”大闸蟹,必须创建自己的品牌。
       “当时阳澄湖出来的螃蟹没有一家有品牌,都是打的阳澄湖三个字,我就想到我们公司必须注册一个,后来就注册了水中仙这个品牌。我要让别人知道,我的公司是水中仙牌,我的品牌就代表阳澄湖。”刘忠自豪地说。
      
    “大闸蟹”晚间被捕捞
      品牌化战略,让刘忠跳脱出阳澄湖的包围,一跃成为广州最大的螃蟹供应商。为保证质量,刘忠在每个城市都开了直营店,派自己的员工亲自把控品质。此外,在提高螃蟹产量上,刘忠也下了番工夫。
      每年一进入夏天,就到了螃蟹增肥季节,刘忠手下的技术人员兜里天天揣着个温度计,没事就在湖边转悠,给湖水测温度。这不是一支普通的温度计,它直接决定了螃蟹们的口粮。
      在天气最热的七八月份,螃蟹因为活动量减少,进食量也会相对减少,技术人员就要减少投喂量。如果温度稍微低一点,进食量又会适当地增加一点,所以,随时观测水温很关键。
      养螃蟹自古以来都是靠天吃饭,祖祖辈辈对老天都奈何不了。刘忠却不服气,既然管不了天,那就得人为控制:“我们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温度、设定了给螃蟹饵料的数量,给螃蟹一个科学饮食的成长环境。比如说夏天的时候,水草就要少投一点,因为它吃不了那么多。气温高时,食物在里面会腐烂,从而影响水质,那时候就要尽量多投一点螺蛳。”
      从三四月投放蟹苗,经过四五个月的饲养,到了九月中旬就可以捞螃蟹了。让人奇怪的是,在丰收时节,阳澄湖湖面上白天却波澜不惊,一片平静,看不到几条渔船,只有到了晚上才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原来阳澄湖的收获是在夜间到来,这么多年以来渔民们都是在晚上捕捞螃蟹。
      刘忠解释说:“螃蟹喜欢光,它看到光就会爬上来。”每到晚上,渔民们都会摇着自家的小船出来,船头上挂的都是那种古式的煤油马灯,或者是现代的电平灯。远远地看过去,夜色掩护下的这些成片成片的捕蟹的船,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又亮又多。
      渔民们用灯光诱捕,将螃蟹捞到网箱中,现场就把他们按规格、雌雄分开,不过捞上来的螃蟹并不立即装箱,而是先放在池子里暂养。暂养几个小时是为了清理一下螃蟹的肠胃,变得更干净一点。
      然后才轮到扎蟹人员上场了。扎蟹人员用棉线把螃蟹的八个脚和两对大钳子捆绑起来,尽量减少螃蟹的活动,最后分筐装好运往全国各地。
      看到这里读者也许有一点疑问,“阳澄湖大闸蟹”其实就是螃蟹,可阳澄湖的螃蟹为什么被叫做"大闸蟹"呢?据说早前捕蟹的渔民,先用竹枝和稻草筑成大闸,在闸的一边布网,晚上亮起马灯,湖中蟹群受到灯光的引诱,向闸门游去自投网中,所以就有了“大闸蟹”之称。
      
    螃蟹开路的多元化经营
      不知从何时起,看着每天各地牌号的车,浩浩荡荡开进阳澄湖吃螃蟹,刘忠又打起新算盘,他要在湖边打造自己的饭店,让客人们一下车就能吃上刚出水的螃蟹,刘忠美滋滋地说道:“做螃蟹季节性比较强,一年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公司要发展不可能纯粹靠单一产品作为一个支撑点。所以我们就开始从螃蟹的延伸点——餐饮开始做起,把我们整个阳澄湖的水产品一并推广出去。”
      一边品尝鲜美的螃蟹宴,一边欣赏湖中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刘忠借助自己的饭店,不但打响了螃蟹品牌,更让客人们体验到蟹文化,于是饭店天天爆满。但无论怎样,螃蟹毕竟是个季节性产业,为实现收益最大化,刘忠又想出个办法,当然他还是盯着生他养他的阳澄湖。
      “未识阳澄愧对目,不食螃蟹辜负腹”。阳澄湖是一个著名的风景游览区,是江苏省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分西湖、东湖,有二个半岛一一主岛和莲花岛,呈美人腿扦入其湖中,形成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泛舟湖上,微波荡漾,仿佛人在画中。守着这些天然地貌资源,刘忠又琢磨起办个旅游公司,打造一站式旅游。“这样,顾客除了在我这里吃到正宗地道的大闸蟹,还顺带游山玩水,岂不乐哉?而自己也不像以前那么被动,一棵树上吊死,实行产业化经营。”想到前景,刘忠脸上漾出了浓浓的笑意,“从我们到机场接到客人以后,一路上我们先介绍昆山的旅游,再介绍昆山的阳澄湖的美食,把公司产业链连在一起,使公司从单一产品发展到综合产品,让公司得到一个全方位的发展。”
      随着客人越来越多,刘忠又做起了飞机票务业务,开办了酒店、宾馆,目前,刘忠的集团公司拥有八家子公司,年收益突破2亿元。而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螃蟹所占的比重在多元化的经营中逐年降低。
      在经营阳澄湖大闸蟹上,刘忠算得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最早走出去打品牌,到戴戒指穿皮带弄防伪商标、最后实现多元化经营,刘忠总是敢为人先,步步走在人前,把一个小小的螃蟹做成一条庞大的螃蟹产业链,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大数据时代会计管理的变革
  • 清华博士6年烧光3000万:现金流!现金流!
  • 如何交一份“双基础”模式下的财务报告
  • 我倒在了拼车行业疯狂补贴的前夜
  • 83天创业失败:方向+节奏,才是正确的战略
  • 智能结算系统助力高校智慧食堂建设
  • 每年10倍增长,因为做对了这几点
  • 网易是一家让人“看不懂”的公司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