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期刊人物>正文
  • 藏富于民,才能更好地化解困难

  • 责任编辑:cbmag 2008-08-26 08:00:00
  • 藏富于民,才能更好地化解困难
    对话嘉宾:
    华景咨询首席顾问  佟景国
    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 吕本富
    整理/本刊记者 李兴
        《中国商人》:关于马云等人的过冬论,您如何看?这种表态是宏观经济形式确实受困下的应对,还是事前的一种良好预警心态?您认为中国经济的冬天来临了吗?标志是什么?
         吕本富:对于过冬论,我的看法是,经济发展总有周期,所以过冬论我们要看看是对阿里巴巴自己还是互联网行业,还是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而言。对世界经济,次贷危机等的影响会造成一两年内受影响,但不会出现类似1929年的大萧条。现在宏观调控有技巧与技术,所以长时间萧条不会出现,尽管短期会有点问题。对中国经济而言,我认为潜力还未发挥,劳动力与资源优势依然存在。对于互联网行业而言,2002年那次冬天是因为金融资本市场引起来,是赚了眼球无法兑现引起的。而如今,随着互联网收入的多元化,互联网企业也不像当初那样幼小,多元化使变现的可能加大,所以互联网行业不会过冬。但对阿里巴巴而言,因为你用户中B2B用户是其收入的一大块,而这些用户受进出口变化、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等的影响,挑战很大,出现续单率低等情况,所以,对阿里巴巴而言,可能确实是过冬了。
         佟景国:我觉得虽然过冬论与我提的成本门、期望门、价值门和管理门的企业“四门”有相似之处,但不完全一样。我所提的四门不是说环境不好,而是增长过程中的调整。我认为整体经济环境是向好的,没有问题的。企业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启动阶段,比如资源出口型企业,二是起飞阶段,比如进口替代型企业,比如我们卖给别国鞋,别人卖给我们手机。第三质的变化阶段,这种变化是质上的,而非量的变化,此时,企业讲求的是有进有退,有的业务就不能做了。第四是在全球经济中找到合理的定位,这种定位是基于国家优势来参与全球竞争的。所以说,如果在进口替代向有进有退转变过程中死掉是很正常的。比如那些战后发展起来的国家如日本,也经历过类似丰田等公司采取的转型措施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这就像美国家电、钢铁行业不行了,IT却起来了,这种生死转换是正常的。但是,对于那些无战略,没有核心竞争力和管理优势的弱势企业来说,确实是过冬了。所以,我认为,不能用普遍过冬论来概括,但有一些企业要过冬。
         《中国商人》:过冬论提出后,舆论形成两派,一派认为,本是春意盎然,无“冬”可过;另一派则认为冬天很冷很长,您认为,何以形成如此大的反差?
         佟景国:现在不是齐步走的时代了,从2000年起,企业素质分化了,成功少,失败多,这在日本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一样。这是企业发展中的差异,也是企业成熟度的差异。在这种共性下,同样的政策会有不同的情况,比如紧缩银根,但对好的企业来说,其实是放松了。房地产行业遇困,万科就要好于同行。这种差异反映在对形势的认识上,就是企业完成分化后的体现。我认为,过冬论是一种积极的预警。同时,经济困难对阿里巴巴这样的服务行业是有影响的,但不是根本性的。选择主动积极的推动心态,而不在困难面前被动反而更容易“过冬”。
         吕本富:冷暖自知吧。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感受。搜狐就有乐观的本钱,因为他面向国内消费者。百度也许会有影响。一些中小企业出现问题,是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三条锁链的影响。同样,对倒闭、关门要看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对于仅靠劳动力的企业,显然恢复不知何时,其转型之路可能很长,冬天也就很漫长。中国经济是建立在高能耗的基础上的,当前煤电油都紧张的情况下,转型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高附加值的企业才算健康,否则就要过冬。
         《中国商人》:“过冬论”和“春意论”是否正如中国楼市、股市上的唱多和唱空派一样?资本市场上的冬天会蔓延到实业、互联网领域吗?这种基于同一市场现实的不同声音,是否是正常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自然认识和真实反应?
        吕本富:这不一样。股市、楼市都是人为炒高的,它会有自然的调节,下跌也很正常。当然其中有制度设计、管理机制的问题,但不是经济本身的问题。
         佟景国:我觉得经济形势和股市上的唱空唱多是两码事。如今经济日益全球化了,在消费市场总体健康的情况下,这种经济形势变化只是阶段性波动。股市、楼市未找到规律,但企业发展背后是有规律的。这正像前几年提出的行业前三名企业才能生存的说法一样,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在过冬时境遇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商人》:有人说,最先体验到“冬天”的应该是中小企业,但这些企业或许未发出声音便倒下了?大企业高喊冬天,但却能成长得更健康。您认为,用“喊冬天”来体现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是否可取?
         佟景国:忧患意识我觉得是可取的,也是赞成的。我们的小企业多是靠一两个市场机会而起家,与整体市场关联不是很高,这些小企业过去并没有养成关注环境的成长习惯,所以抗风险的能力太弱。
         《中国商人》:近年来不少国企表现抢眼,但中小民企却在困难面前倒下不少,真正创造就业机会的民营企业却成了紧缩货币政策的牺牲品。您认为,在目前经济环境下,作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学会过冬?
         吕本富:一些死掉的中小企业,可能是流动资金没了,所以它们希望银根放松些。但是如何在政策层面扶持目前面临控制物价和通胀的两难之中,目前处于结构性问题。国企占有大部分资源,但吸纳就业小。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垄断企业越多,福利越好,就业越差。所以,这方面有体制的问题。充斥垄断的经济是不健康的,没有国家不扶持中小企业的。只有制订有利中小企业的政策,藏富于民,才能更好地化解困难。台湾、韩国等地区的发展就是明证。
         《中国商人》:从人民币升值、东南沿海小企业困境、房市观望、高通货、股市涨跌到互联网行业开始的自行预警?您对“气候”的判断是基于哪些理由?
         佟景国:我判断经济气候是从我10多年咨询公司的经历来看的。每年我总要接触上百家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不同的行业,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们的详细情况可以形成对经济大势的判断。我认为中国企业的成功要素与西方不同,中国企业成功有三点要素,一是依赖资源,没有自身消化功能,二是市场上对外部依赖过大,三是机会同步型,还没有逆风飞扬的能力。这方面,中国企业缺乏在困境时的自身调整与修炼能力,比如像IBM那样的产业转型,所以,一点风吹草动就受影响。
         《中国商人》:有人说应该让市场决定中小企业的命运,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从长远看并不是一件坏事,可以借机实现转型,市场的自我调整有利于市场环境的清理;也有人说政府应该出手?您的看法呢?
         吕本富:任中小企业自生自灭是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观点,说的是用市场看不见的手,政策扶持是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自然淘汰,优胜劣汰带来的阵痛很大,代价很大,恢复起来很长。所以,才有软着陆之说。我认为,还是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
         《中国商人》:您认为,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如何既实现优胜劣汰而又不致经济动荡?
         吕本富:如何既实现优胜劣汰而又不致经济动荡,这涉及体制与机制问题。目前,我们的并购生产要素市场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健全,经营不善的企业难以被收购,这样,困难就会被放大。企业遇到困难没人去收购,或者有意收购者没有资金去收。比如前段时间报道的温州60%的打火机企业倒闭,如果有企业在此时出手收购,既形成了产业集中,也可以避免失业等影响因素产生。目前的情况是管制太紧,没有发挥市场作用,该管的却不管。
         《中国商人》:作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往往不足,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学会过冬,在经济寒冬阴影下谁来保护中小企业过冬?
         佟景国:中小企业如何过冬呢,我认为要分四种企业情况分别对待。一种是傍大款型。比如成为联想、海尔、华为等大型企业的供应商,用小舢板渡海,这种企业需要的是联盟。对于局部领域特有的冠军,如隐形冠军,需要的是更加专业化和细分化。这类企业想活下来,关键价值是在产业链上形成不可或缺的能力。比如意大利的企业就在机械行业的元器件上形成了优势。
         所以,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生存导向不同,小企业发展是内部导向,活在规律上,大企业是机会导向,活在机会上。所以,对小企业而言,更应该打好基础,在企业发展的基础规律上铸好根基。
        《中国商人》:在同一经济大环境下,对于一个预警的唱空派和一个乐观的唱多派,您更倾向于哪一方?为什么?
         佟景国:结合现实,我认为经济运行成功与企业同步变化。本质调整不是一两个节点的调整。关键是如何做不是如何唱。重视一下好一些,经历过机会成长的企业,进大河锻炼一下更好。重要的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去行动。风足够大时猪都会飞,不大时只有鹰在飞。这是一种主动的锻炼。百年老店的说法过去很流行,现在全球化的门口,资源型企业向能力导向转向,九死一生才是高手,才能打造百年老店,我们离九死还差很远,现在才算三轮调整吧。一定会有企业消失,社会真正不需要的,自然会被淘汰。原来谁都能办企业,挣钱也不合规律。现在,我认为是到了造就好企业的时机。
         吕本富:我倾向于略微悲观一点。改革开放30年了,经济有些转折调整也很正常。在还有潜力的情况下,我们可能面临着从机制大手术到局部小手术的调整中。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雷军:以四季常态过冬天 则冬天亡
  • 新派杭帮菜的春天
  • 黄学明:商界才子
  • 因血缘和资本拧在一起的商会才坚不可摧
  • 万盛置业:用品牌构建城市脊梁
  • 陈世勇:道德就是生产力
  • 行业协会商会的社会责任
  • 发展商会 筹建河北大厦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