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期刊人物>正文
  • 业力无尽,生死无穷

  • 责任编辑:cbmag 2010-07-04 08:00:00
  • 业力无尽,生死无穷
    文/济  群
    匮乏与自足
    ——生命的真假需求
      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看不清自己。所以,修行的首要任务是了解自己——知道究竟什么代表着你,什么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每天都在关注自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那么,我们现在认定的这些身份、相貌、想法等,究竟是不是“我”?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也许现在与你有关,但并不是你的本来面目,不是生命的真实写照。可我们往往不了解这些,因为生命中除了觉悟潜质,还有另一种力量,那就是无明,就是不觉。
      觉与不觉,是佛法修行的两个核心概念。禅宗为什么会成为汉传佛教最直接的修行法门?正是因为它的修行直接立足于觉悟本体,这就极大缩短了凡圣之间的距离。
      通常,我们总觉得自己是薄地凡夫,业障深重,烦恼重重,而佛菩萨则高高在上,耀眼夺目。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想象自己是可以成佛的。但《六祖坛经》却直接告诉我们:“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换言之,佛与众生的差别只是在迷悟之间,在觉与不觉之间。当你体认到觉悟本体,当下就是佛;当你迷失了觉悟本体,当下还是众生。
      什么是迷失觉悟本性?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丢了。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发现:“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这一宝藏却在重重无明和烦恼的遮蔽之下,虽有若无,也就是佛陀接着所说的“只因无明妄想,不能证得”。这种无明,又使生命存在原始的匮乏感和失落感,使我们不断寻找外在支撑,好让这个“我”得到证明,得到肯定。问题是,我们寻找的这些支撑都是脆弱而无常的,每增加一个支撑,反而在增加一份垮塌的危险,增加一份不安定因素。
      所以,这种匮乏绝不是增加什么就可以填补的,而是要向内找寻。一旦开启生命内在的宝藏,我们就不再需要外在支撑了。就像那些水边林下的禅者们,虽然生活中一无所有,但不会觉得缺少什么。原因就在于,他们已体认到圆满的觉悟本性。正如六祖悟道时感叹的那样:“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来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体认到这样的觉悟本性,就如宝藏在握,还会为瓦砾动心吗?还会为尘埃追逐吗?
      但我们迷失了本性,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要四处找寻存在的感觉。《楞严经》谓之“迷头认影”——忘了头就在肩上,却把影子来当做是“我”。我们把这种感觉投射到身体上,投射到身份上,投射到家庭上,投射到名誉上,投射到事业上,总以为抓住什么之后才会踏实。其实,我们抓住的只是一些虚幻而短暂的存在。更糟的是,当我们抓住这些之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依赖。
      人究竟需要多少财物才能过日子?答案是没有一定的。因为所有需要都是逐步养成的,对感情的需要,对事业的需要,对地位的需要,对生活条件的需要……一旦建立某种需求并执著于此,就会形成依赖。久而久之,依赖又会成为习惯,成为不可或缺的需求。其实,这种需求并非事实上的不可或缺,而是我们自己设定的不可或缺。
      当某种需求被满足,我们会有满足感;当某种需求不能实现,我们会有挫败感。当我们和别人比较,感觉自己的依赖更为优越,就会自大;感觉自己的依赖不如别人,则会自卑。一旦我们对依赖过分在乎,会导致焦虑;而当这些依赖受到冲击,则会引发嗔心……所有这些情绪,都是我们自己一手缔造的。
      我们制造了很多需求,同时也制造了随之而来的不安全感。因为世间每天都有生离死别,有企业倒闭,有频频发生的天灾人祸。只要用心观察,无常时时都在为我们揭示真相,告诉我们,永恒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这使我们的内心充满恐惧,担心失去这些就会失去自我。
      那么,我们所认定的这些构成“我”的部分,究竟是不是你?其实不是。因为无明,我们发展出很多心理,发展出很多情绪,这些心理和情绪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这个自我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我们的错误设定,所以就会发展出种种烦恼,如瀑流般挟裹着我们,使我们沉沦其间,身不由己。
     
    心念与轮回
    ——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主要道》中,形容每个生命都是“常被四瀑流所冲”。这四种瀑流,就是欲望、烦恼、见和无明的力量。欲望,就是对财色名食睡的希求,对色声香味触的希求。烦恼,就是贪婪、嗔恨、嫉妒、自私等不良心行。见,就是左右我们的观念和想法。无明,就是不觉的力量,令我们看不清自己,看不清内在的起心动念。
      对于没有经过禅修训练的人来说,每当念头生起,心就会粘着其上,追随不舍,进而把这个念头当做自己。不知念头只是因缘所生,它的本身并不是你。因为缺乏观照,我们又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心念的瀑流,带来种种喜怒哀乐,也带来我们的生死和轮回。
      说到轮回,我们往往联想到前生后世,以为那是玄妙而不可知的另一重世界。其实轮回的内涵不仅于此,从广义上说,轮回就是一种心理重复。所以,我们不是此生结束之后才去轮回,现在的每个当下就处于轮回中。那些做事业的人,因为对事业成功的渴求,会百般努力,不断追求,由此形成执著。这种执著又会继续强化对事业的渴求,进入下一轮的努力、追逐、执著。对事业如此,对感情、地位、权力的追求莫不如此。
      每个人都在不同方面中重复某种心理。因为重复,就把心理能量不断汇聚于此,使这个念头得到强化,进而成为生命主导。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对有些人来说,事业就是一切;对有些人来说,爱情就是一切;对有些人来说,权力就是一切。这个“一切”不是偶然的,也不是谁强加于我们的,正是我们自己发展而来。我们努力经营着,最后就像作茧自缚那样,把自己织进一个不及盈寸的空间,却当做了全部世界。
      这就是轮回,它的起点在我们的心,终点则是我们执著的对象。当然,这个终点只是暂时的,因为它还会继续成为起点,展开下一轮执著。只要被某种心理抓住,我们就会不断就范,不断受其驱使。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就会形成相应的人生轨迹。有句话叫做:“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同样,心念也是在这样的不断重复中逐步定型,成为性格,成为人格。
      所以,修行要从起心动念处下手。因为每一念都在积累不同的生命信息,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对此一无所知,只关注看得见的外在成果,却忽略看不见的内在改变;只在乎拥有什么,却不在乎我是什么。其实,是什么远比拥有什么更为重要。因为外在结果和我们只有暂时的关系,而内在影响才是长期甚至永久的,才是决定生命走向的关键所在。那些不良心念,在没有转变之前,会生生世世缠绕着我们,就像如影随形的魔鬼那样,令我们不得安宁。如果听之任之,轮回是没有尽头的,会不断展现与之相应的生命形式,这就是佛法所说的“业力无尽,生死无穷”。

    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雷军:以四季常态过冬天 则冬天亡
  • 新派杭帮菜的春天
  • 黄学明:商界才子
  • 因血缘和资本拧在一起的商会才坚不可摧
  • 万盛置业:用品牌构建城市脊梁
  • 陈世勇:道德就是生产力
  • 行业协会商会的社会责任
  • 发展商会 筹建河北大厦
  • 主编推荐 ...
  • 打扮家斩获“2021年最具创新力家装平台”荣誉...

  • 一对一辅导前十名大智教育给出高中学习方法,建议收藏...

  • 潮动蓉城,中石油携手舒达源亮相成都国际车展...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我们 | 杂志简介 | 法律声明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E-mail: cbmag@163.com  律师团队:北京正大律师事务所  联系QQ:360737408
    (C)版权所有 中国商业期刊网     京ICP备13034703号-3